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紀錄電影如何突圍

2024-11-04 16:5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化評析】

近日,第三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在珠海開幕。會上,高品質發展夥伴計劃啟動,凝聚紀錄電影策劃、製作、發行、放映等全産業鏈條相關機構的力量,將對推動精品創作、拓展傳播渠道、促進産業融合、培養專業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當前,由於自身商業屬性不強,市場規模不大,紀錄電影在電影産業中往往處於邊緣位置。從數據上看,2023年紀錄電影總票房為1.9億元,票房佔比約0.35%。因此,如何讓紀錄電影在競爭激烈的媒介環境中突圍,獲得與其藝術品質相匹配的市場成績,成為從業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其實紀錄電影並不缺觀眾。近日舉行的CDRC“中國紀錄電影放映計劃”·2024紀錄電影(北京)放映季單場最高上座率達87%。《二十二》《岡仁波齊》等票房過億元,《我們誕生在中國》在國際上形成影響,觀眾涵蓋各年齡層不同群體,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全網播放總量超6億次,相關話題衝上熱搜近百次,最近熱映的《裏斯本丸沉沒》不僅取得了4400萬元票房的好成績,也獲得了相當不俗的口碑。相較于虛構影視作品,紀錄電影在知識密集度、系統性、客觀真實性等方面有顯著優勢,對觀眾天然地具有一定吸引力。不僅如此,紀錄電影近年來藝術品質不斷提升,題材類型越來越豐富,藝術表現越來越多元,再加上大眾文化素養和欣賞能力日益提高,觀眾對紀錄電影産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娛樂選擇增多,讓人們産生必須去影院觀看紀錄電影的意願並不容易,這涉及提高作品“影院屬性”的問題。比如,要讓紀錄片作品具有適合影院大銀幕、寬畫幅、全景聲、高清晰度的播放介質的視聽效果。以《喜馬拉雅天梯》為例,創作者以高超的技術難度和強大的毅力捕捉到喜馬拉雅山大量極致環境中的自然和人文影像,使畫面非常具有震撼力。再比如,要讓作品具有吸引觀眾在影院裏持續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故事情節。以《四個春天》為例,很多觀眾的心被片中父母老去、姐姐去世的故事緊緊抓住,陷入如何面對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失去、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詩意等人生課題的思考。還比如,要讓作品具有能激發人們強烈觀影期待和興趣的話題。很多觀眾被《裏斯本丸沉沒》《二十二》等作品“搶救性拍攝”“解開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等宣傳語或評論吸引,走進電影院。

不過,在積極探索紀錄電影院線市場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電影院早已不是紀錄電影的唯一媒介。網際網路的普及不僅打破了人們觀看紀錄電影的時空限制,其互動功能也為紀錄電影這一傳統影像注入了更多活力。彈幕既是一種即時評論,也是一種情感交流的介質,能加強觀影者和創作者的聯繫。一些優秀紀錄電影在影院上映後,又在網際網路上吸引大量年輕觀眾參與互動、分享,通過社群互動和話題發酵加強傳播效果。如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在視頻網站上引發無數彈幕刷屏。有些紀錄電影的主創團隊不僅在視頻評論區與觀眾互動,還將彈幕視作了解觀眾想法的資訊源和資料庫,用以改進後續創作。這些在傳統單向的影院放映中都是難以實現的。

記錄時代變遷的紀錄電影,本身也在變。從影院大屏到手機小屏,紀錄電影要適應新技術的發展和媒介生態的演變,在新發展變局中探索新的理念和路徑,提高作品的影院屬性,開拓網際網路傳播渠道,在多元傳播格局中以優質內容建立與觀眾的情感連接,助推行業邁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作者:李蕾)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