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以文化之力鑄時代之魂

2024-11-01 16:02

來源:宣講家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日前,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發揮文化無窮力量,讓文化的繁榮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賦能鑄魂。

——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特徵、根本任務、時代特點、歷史使命。其中總綱為兩次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框架為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協開幕式上的講話、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文化傳承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一系列關於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四梁端正、八柱分明,科學指引著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和路徑。這些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樹立了一面偉大旗幟,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明確了一個價值引領,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了一個文化根基,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部署了一項戰略任務,即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指引了一條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些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蘊含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中得到凝練概括,並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明確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指明瞭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這一思想包含的深邃理論傳承、厚重實踐基礎、鮮明時代特點,在建設文化強國的實踐中自覺主動抓好貫徹落實。

  2024年9月19日拍攝的2024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文化的力量是導向的力量

相比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建設是最能體現意識形態特點的領域,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對於整個文化事業發展的性質、服務對象、發揮功能至關重要。我們要發展的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必須端正意識形態導向,在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意識形態領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指導和推動意識形態工作開創嶄新局面。從全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的全局看,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無論是理論建設、社會宣傳,還是新聞傳播、網路輿論,抑或是文化改革、文藝創作,無不顯示出一派正面向上、生機盎然的景象。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理論武裝,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自信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重要主題。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必須要有文化強國的自信,正確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起源、性質和根本特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首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優秀傳統文化燦若星辰,這是我們文化立足的基礎,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根本所在。其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含著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眾志成城紓國難、自強不息強國魂的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實踐中産生和發展起來的文化,而不是象牙塔裏顧影自憐的文化,這就註定了其特有的大格局、大視野,註定了其固有的內在的家國情懷。我們有理由始終堅定文化自信,並且必須在堅持自信的基礎上,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

2023年5月31日,來自玉樹州的孩子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外排隊等候進入參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文化的力量是創新的力量

文化的生命力源於創新創造,文化創新創造也是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時代特徵。正如理論創新沒有止境一樣,文化創新也沒有止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是保守僵化的文化,雖然它源自於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並不能據此就以為可以吃老本、可以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要在不斷發展的實踐基礎上,不斷更新、不斷融合、不斷形成新的業態、不斷産生新的作品。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包括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先進成分,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歷史地看,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這些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基因。文化的繁榮興盛在於發展,而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又反過來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沃土,文化工作者要在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努力創新,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能體現時代特點,更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文化的力量是人民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社會主義文化,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化,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基本立場。文化發展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深刻理解“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建設也要緊緊圍繞這個主要矛盾變化,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人民需要文化,人民需要是文化存在發展的根本價值所在。同時,文化也需要人民,離開人民,文化就變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文化工作者要對人民充滿感情,善於敏銳捕捉人民的關注點、興趣點、創新點,用文化形式、文化作品加以反映、加以渲染、加以引導,以實際行動擔負起文化的歷史使命、呈現出文化的時代價值。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已經邁出堅實步伐,文化在推動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越來越體現出強大力量。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資訊技術發展潮流,努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持續繁榮興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