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地震會波及日本對外政策嗎?
陳洋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10月29日報道,由於在眾議院選舉中席位未能過半,自民黨為維持與公明黨的聯合執政,正積極與其他在野黨進行協商,尋求擴大聯合執政範圍。同時,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也在積極協調其他在野黨,以組建在野黨聯合政府。
本次自公聯盟的選舉慘敗,不僅深刻改變了日本政壇的權力格局,也可能對日本對外政策帶來深遠影響。
自2012年底自民黨重新執政以來,日本先後舉行了8次眾議院和參議院選舉。儘管在此前的7次兩院選舉中,自民黨也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挑戰,但總體上均取得了勝利。然而,從本次眾議院選舉伊始,民調和社會輿論都不利於自民黨,最終結果也表明,自民黨已嚴重不得民心。
自民黨慘敗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黑金”醜聞。自去年底醜聞曝光以來,自民黨支援率一路走低。儘管前首相岸田文雄和現在的石破茂都採取了應對措施,包括解散黨內派閥、向日本民眾提供補助金等,但效果不佳,即便是岸田文雄提前“下臺”也未能提升支援率。因此,自民黨的慘敗可以説是積弊已久的集中爆發。
自民黨慘敗的更深層次原因在於日本民眾渴求告別“安倍政治”。2012年底至今,日本先後經歷了4任首相,但不論是安倍晉三之後的菅義偉、岸田文雄兩任首相,還是現在的石破茂,實際上都在延續“安倍路線”。石破茂雖在黨內被視為安倍政治的批評者,但在此次選舉中,他仍不止一次地借用了安倍“噩夢般的民主黨政權”的表述。近年來,正因“安倍政治”的種種弊病逐漸暴露出來,如“政治黑金”、貧富差距、日元大幅貶值等,所以才促使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將選票投給了自公兩黨以外的政黨,以尋求終結“安倍政治”、告別“安倍時代”。
自民黨的慘敗使日本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也為未來日本對外政策帶來震蕩。
一是,日本首腦外交將面臨不確定性。11月中旬,G20和APEC領導人會議將舉行。這兩場會議不僅是商討全球、地區議題的重要多邊場合,也為雙邊及多邊會談提供契機。按照目前的政治議程,日本將在11月11日舉行首相指名選舉。由於自公聯盟的席位未過半,所以石破茂很難像之前一樣輕易當選。若石破茂順利當選,他將以首相身份首次亮相國際會議場合。但不確定因素就在於11日的首相指名選舉能否順利,特別是會否發生在野黨立憲民主黨聯合其他在野黨組建聯合政府的可能。若政權更疊,新舊政府能否在短期內完成交接?新政府是否能迅速形成外交立場?都將影響日本首腦外交及其國際存在感。
第二,日本對外政策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將受到挑戰。自民黨在長期執政中保持對外政策的穩定性。但經歷此次慘敗後,若新的執政聯盟形成,各黨派在外交理念和政策取向上存在的差異,將破壞日本對外政策的延續性。過去自民黨堅持以日美同盟為基礎,推進雙邊、多邊防衛合作,並加強安保防務建設以應對“周邊威脅”,而如今自公聯盟不再是多數黨,就需要與部分在野黨進行協調與平衡,這將使得日本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出現變化,難以像過去那樣堅定地推行特定的外交路線。此外,在新格局下,各黨派或更傾向於為獲取政治支援而採取短期外交舉措,忽視長期戰略規劃,這可能使日本在對外事務中短視化增多,影響其與其他國家關係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自2020年安倍辭任後,日本4年間更換了3位首相,“十年九相”的政治亂局似乎又將上演。如今,自公聯盟選舉慘敗,意味著日本政治將進入風雨飄搖期。在此背景下,日本外交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
編審:蔣新宇 郭澤涵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