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伊以衝突會走向何方?

2024-10-28 12:0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韓建偉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

當地時間10月26日淩晨,以色列出動約100架軍機對伊朗境內多個軍事目標進行精準打擊。此舉是自10月1日伊朗對以色列本土實施導彈襲擊後,以色列多次誓言報復後的結果。因此該行動被外界視為“靴子落地”。儘管以色列聲稱對伊朗實施了多輪打擊,但很快即宣佈“行動結束”。伊朗方面則表示“損失有限”,並稱以色列的行為顯然違反國際法,侵犯了伊朗主權,因而必將作出反擊。

在以色列的報復性襲擊後,外界普遍反應是“長舒了一口氣”,甚至在伊朗國內也出現了罕見的輕鬆氣氛。整體來看,這次襲擊象徵意味極濃——以色列並未對伊朗石油設施、核基地等關鍵要害部門進行打擊,表明其並不想擴大事態,與伊朗爆發全面戰爭。然而,當球再次踢回伊朗一方,伊朗如何回應,又成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伊以衝突會走向何方?

從以色列的角度看,此次襲擊距上次伊朗對以色列本土進行導彈攻擊已有20多天,其打擊範圍與目標顯然經過深思熟慮,尤其與美國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溝通與協調。外界普遍認為,以色列政府一直希望將美國拖下水,促使其直接下場與伊朗開戰,但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在烏克蘭危機尚未結束、美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的背景下,美國已無力在中東再打一場戰爭。因此,以色列的利益並不能代表美國的利益,內塔尼亞胡與拜登的矛盾近期也走向尖銳化、公開化,反映出美以在彼此核心關切上的衝突。美國的壓力是以色列在報復伊朗時保持克制的主要原因。同時,多線作戰的以色列也較難對遙遠的伊朗展開全面打擊。

而從伊朗的角度分析,伊朗已做好兩手準備來應對以色列的打擊。一方面,伊朗發出嚴厲警告,讓以色列明白若強力報復,將面臨嚴重後果。伊朗在導彈報復以色列的行動中,也初步顯示了其不容小覷的軍事能力,甚至迫使以色列引入“薩德”系統來加強防空能力。另一方面,伊朗與以色列保持間接溝通,讓對象知曉如果打擊報復限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那麼伊朗可能會放棄進一步報復。這些策略也對以色列最終選擇象徵性報復發揮了作用。

另外,伊朗近期的外交斡旋也發揮了一定作用,特別是與多個阿拉伯國家加強溝通,如在向以色列開放領空問題上對部分國家施壓,與沙特聯合在紅海區域展開軍事演習等。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

因此,儘管伊朗聲明很快將採取相應行動回應以色列,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挽回顏面,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兩國衝突演變為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內停戰的希望仍然十分渺茫,雙方勢必還要在濃厚的敵意氛圍中繼續博弈,未來有限度的軍事互毆應還會發生。這對雙方的綜合國力、民心向背及地區與大國博弈都是考驗。

總體來講,自去年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相關各方對戰爭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繼續戰爭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收益的情況下,包括以色列與伊朗在內的各方都希望能夠體面地結束衝突。

如何體面地結束衝突成為一個關鍵問題,因為當雙方都認為對方襲擊本國是一種侮辱時,必然要作出回擊——不論回擊是象徵性的還是實質性的。這使得雙方陷入“報復”迴圈。同時,另一個重要的不確定性因素是,當前美國大選已進入最後階段。若特朗普勝選,他對伊朗的極端仇視,有可能會刺激以色列升級與伊朗的衝突,那麼伊以之間的衝突短期內更不會終結。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蔡曉娟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