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希望改善對華關係,但面臨內外阻力
曲兵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10月18—19日,英國外交大臣拉米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是英國新政府首位訪華的內閣大臣,其此行首要目的是修復對華關係、恢復溝通渠道。拉米訪華取得了預期效果,標誌著中英關係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但中英關係的穩定發展仍需英國政府克服干擾,堅持互利共贏的大方向。
經濟困境推動對華政策調整
過去幾年,執掌英國的保守黨政客患上了“受害者妄想症”,將中國定義為“劃時代挑戰”“英國經濟安全的最大國家威脅”等,奉行安全優先的對華政策,導致中英關係急轉直下,兩國間所有高級別對話機制陷入停擺。兩國上次舉行的經濟財金對話還是在2019年6月。工黨在野時就表示,這種“不接觸”的狀態和對華方式“不正常”。
工黨今年7月執政以來,英國對華關係出現積極動向。8月,兩國領導人通話就增進接觸、深化合作達成重要共識;工黨政府多次表示,不打算效倣盟友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做法;英國外交部要求英國議會“台灣問題跨黨派小組”推遲蔡英文的“訪問”;10月,軍情五處負責人在公開演講轉机變調門,稱“英中經濟關係支援英國的增長,而增長是我們安全的基礎”。
迄今為止,工黨政府正在用實際行動改善對華關係,其動力與英國現在面臨的發展困境直接相關。在1997—2007年的十年間,英國經濟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而自2008年開始,其經濟平均增速下滑至1.1%。經濟增長乏力也影響到民眾的獲得感。數據顯示,2023年,英國人的實際工資收入(將通貨膨脹計算在內的實際消費能力)比2008年年初還低。
工黨執政後,將經濟增長作為核心目標和首要任務,希望大力吸引外來投資。英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和歐盟,但美國用《通脹削減法案》吸走了英國企業的大量資本,歐盟則與英國存在激烈競爭。這種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英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貿易與投資領域,兩國在氣候變化、能源、科技和教育等領域有很大的互利合作空間。多位英國智庫專家指出,工黨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綠色發展目標,這離不開與在綠色技術和裝備領域有巨大優勢的中國的合作。
雙邊合作面臨內外阻力
拉米在訪華期間表示,期待開啟英中夥伴關係強勁發展新階段。中方同意全面恢復兩國各領域對話合作機制。外界普遍預測中英關係將升溫、快進,更多合作將隨之而來。正因為如此,英國國內見不得中英關係變好的人開始跳腳,叫囂“不能向中國屈服”“不能將經濟利益置於人權之上”等謬論。可見,未來中英關係的發展還會遇到不少障礙。
一是,英國國內對華鷹派的阻力。這些人在不同黨派及政治、智庫、媒體等各界中都有代表。拉米訪華前,對華鷹派議員聯名致信拉米,要求他在訪華期間提出包括香港、台灣、新疆在內的所謂“民主”和“人權”議題,特別是在“釋放黎智英”問題上與中方交涉。他們還擅長借題發揮,未來可能繼續炒作網路攻擊、中國間諜等所謂“國家安全”議題,以此要求工黨政府對華保持強硬。
二是,西方盟友特別是美國的壓力。美國大選在即,無論誰當選新總統,美國全方位遏制中國的戰略方向不會改變,並一定會要求英國跟進、配合。2020年,英國在是否禁用華為5G問題上猶豫不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飛到英國施壓,促使約翰遜政府改弦更張。作為英美“特殊關係”中的弱勢一方,英國的對華政策必須考慮美國的立場,也難以扛住美國的壓力。
排除干擾方能行穩致遠
對英國而言,中國到底是經濟機遇還是安全威脅?如何與“不可或缺的中國”打交道?如何應對西方盟友的壓力?在這些問題上,英國國內有較大分歧,政治領導人常左右為難、政策多變。
工黨在上臺前提出發展對華關係的“競爭、合作與挑戰”原則,這與保守黨提出的“自我保護、與盟友一致、必要時接觸”沒有本質區別,在實踐中的操作性也不強,因為很難確定三個領域的界限。而且工黨在野14年,與中國的接觸有限,對中國的認知和能力儲備更是嚴重不足。為此,工黨在執政100天左右啟動對華關係的“全面審計”,旨在為工黨的未來對華政策確定方向、原則和路線圖。
英國一些反華議員、智庫、媒體看到了“機會”。他們以發表報告、撰寫文章等方式向工黨政府施壓,試圖影響工黨的對華認知和政策走向。工黨擁有對下院的絕對控制權,內部也不像保守黨一樣擠滿了鷹派議員。因此,只要工黨政府保持定力,就完全可以排除干擾,堅持對話合作、互利共贏的大方向。希望以斯塔默為首的工黨政府不要被其國內反華勢力帶偏,更不要受其裹挾。
政治制度不同並不是中英合作的阻礙。求同存異的務實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團結應對全球性挑戰。真心希望有更多英國官員、學者、記者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推動英國政府出臺一份實事求是、惠及民眾的“審計”報告,從而切實根據英國本國利益為中英關係設定議程。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