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秋糧入倉看端牢中國飯碗
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季季接續、茬茬壓緊、環環相扣推進糧食生産
曬谷拾禾、運糧進場、壓茬播種……又是一年金秋,各地秋糧陸續迎來大面積收穫,進度略快於去年同期。
“三秋”生産是全年糧食生産的最後一場硬仗。今年以來,各地始終繃緊抗災奪豐收這根弦,落實落細各項穩産增産措施,夏糧産量再創新高,早稻總産量連續4年穩定在560億斤以上,經濟社會發展壓艙石作用凸顯。秋糧在全年糧食産量中佔比較大,今年播種面積比去年穩中有增、作物長勢總體較好。確保秋糧豐收到手,將持續夯實“三農”基本盤,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糧食穩,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當前,世界糧食市場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在保持穩定供應的同時,也面臨需求剛性增長、高位增産難度加大等現實問題。因此,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季季接續、茬茬壓緊、環環相扣推進糧食生産。
放眼金秋沃野,拓展糧食增産新空間,科技正成為關鍵變數。山東東營的鹽鹼地長出豐收糧,貴州著力在丘陵山區推廣應用小型機械,廣西創新實施水稻增密增穗行動……農業新技術和適用設備落地生根,增添了我們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長遠看,隨著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準邁入世界第一方陣,科技要素在糧食生産中的權重與日俱增,正在為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帶來新動能。瞄準糧食生産關鍵環節,把糧食增産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産上,加強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整合推廣,鍛長板、補短板,就能進一步挖掘糧食增産潛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質基礎,也要強化機制保障。糧食歸根結底要靠農民來種,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國家的“糧袋子”才能更豐盈。今年以來打出的價格、補貼、保險等一系列組合拳,充分彰顯政策精準性、實效性,為保障農民收入打下堅實基礎。比如,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適當延長小麥最低收購價定價週期,穩定了農民和市場預期,實打實調動起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圍繞“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作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等一系列部署。把部署落到實處,讓好政策落入田間,必能帶動廣大農民多種糧、種好糧。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勢必要推動糧食安全向更高層次躍升。看田間,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優質專用品種、優化種植結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看車間,2023年全國糧食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超4萬億元,主産區加快由“大糧倉”向“大廚房”轉型;看餐桌,節糧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繼續在增産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在生産經營消費的全産業鏈條上下功夫,産業興農、品質興農、綠色興農的步伐就會越來越穩健,我國糧食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就會不斷增強。
廣袤田疇,稻菽飄香。新中國成立75年來,面對各類風險挑戰,我國糧食生産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之問。時刻繃緊糧食生産這根弦,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廣袤田野將鋪展更加斑斕的豐收畫卷,中國飯碗將裝得更滿、端得更穩、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