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準佈局發債,力促經濟穩增長
魯東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
繼國慶假期前中央與有關部門推出系列重磅政策之後,10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關於“系統落實所有增量政策,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的發佈會,意在傳遞政策延續性和提振市場信心。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如何讓政策預期轉化為實際效果,仍是當前經濟治理的關鍵挑戰。
此次增量政策的亮點之一是,明年繼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力支援“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本月底將提前下達明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1000億元的“兩重”建設項目清單。這些資金將重點用於城市燃氣、排水等地下管網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有效托底經濟。同時,這一安排不僅是對明年投資計劃的提前佈局,更是對市場釋放出政策延續性的信號。通過超長期國債支援重大項目建設,不僅可以提供長期資金支援,避免短期經濟波動影響項目進度,還可增強整體經濟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中國發行的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已有7000億元用於“兩重”建設,且資金已全部下達到相關項目,目前,項目開工率達到50%,體現了中央政策執行的力度。為確保這類長期資金真正發揮效用,需加強項目選擇和資金監管,確保資金投向高效益領域。
對於地方政府專項債,國家發展改革委督促有關地方到10月底完成今年剩餘約2900億元專項債額度的發行工作。數據顯示,9月,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約為1.03萬億元,佔全年3.9萬億元額度的26%。這一波集中發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前期發行進度滯後的情況。
事實上,由於去年四季度新增的1萬億元國債資金基本在今年上半年使用,部分擠壓了今年專項債的發行空間,使得整體進度偏慢。前8個月,全國新增專項債的累計發行進度僅為65.9%,顯著低於往年同期水準。
造成專項債發行進度滯後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地方政府在債務約束下謹慎操作;其次是優質項目儲備不足,影響專項債資金的實際使用;最後是審批流程的相對滯後。這些因素導致專項債資金無法迅速轉化為實際投資,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過,隨著9月新增專項債的集中發行,前9個月累計發行量已達約3.6萬億元,整體發行進度提升至92%。
這一加速與當前國內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自今年第三季度以來,房地産市場仍處於調整階段,國內消費需求恢復乏力,外部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為實現全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需進一步加大穩增長政策力度,確保資金及時到位並轉化為實際投資。專項債的加速發行,是穩定地方基建投資、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為提高專項債使用效率,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發佈會上提出,要抓緊研究,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援範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和比例。
近年來,地方專項債用於項目資本金的比例穩步上升,從2022年的不到7%提升至2024年的超過10%,但距離25%的政策上限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要進一步提高專項債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可以考慮通過制度設計合理分配地方政府的風險承擔比例,從而增強項目的風險可評估性與可預測性。
首先,加大中央財政的支援力度,完善風險緩釋機制。中央財政可通過設立專項轉移支付或提供一定比例的擔保資金,分擔地方政府在專項債用作資本金項目中的部分風險,減輕其償債負擔。
其次,健全項目收益評估體系並推動市場化運作。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實施新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項目收益評估標準,確保專項債資金優先投向預期收益高、效益優良的項目,避免非理性投資和資源浪費。
最後,提高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能力與資訊透明度,制定合理的專項債使用計劃與中長期償債方案。
總體而言,本輪增量發債政策的推出,是在複雜內外環境下對中國經濟進行的前瞻性調整。中央政府通過擴大發債規模、優化資金配置和提升債務管理能力,力求在穩增長、控風險和促結構之間找到平衡,為中國經濟在中長期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未來,政策效果的真正顯現,仍有賴於地方政府的執行力以及各項配套政策的跟進。在一系列財政政策的支撐下,中國經濟定能迎來穩健復蘇。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