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電纜産業不需要“小院高墻”
林鐸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近日,美國國務院發佈《全球數字化時代關於海底電纜安全與韌性的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聯合歐盟、英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新加坡及多個太平洋島國,聲稱當前海底電纜領域存在針對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風險”,需要聯合管控,採取包括支援所謂“所有權、夥伴關係、公司結構透明的海纜供應商”,防範“高風險供應商”等措施。全球海底電纜市場“四強”(美、法、日、中)裏有三者是聯署方。由此來看,美方發佈《聲明》的用心昭然若揭。
海底電纜堪稱數字時代的國際通信“大動脈”。美國電信諮詢公司(TeleGeography)公佈的數據顯示,海底電纜承載了全球95%以上的洲際數據流量,業務涵蓋電郵通信、視頻通話、國際結算、新媒體流量等絕大部分民用、商用、政府間資訊的跨洋傳輸。從全球市場份額看,美、法、日三家是海底電纜傳統巨頭。本世紀,中國海纜産業迅速崛起,具備全産業鏈能力的中國公司已躋身全球海纜企業“第一梯隊”。一批中國海纜製造商持續發展,近五年交付的海纜系統的數量和長度均居世界前兩位,主營纜線施工和維護的中國企業也在不斷壯大。中國海纜産業的迅速崛起,無疑“威脅”到了美國的霸權地位。
與近年美國組織“晶片聯盟”鉗制中國技術發展的邏輯相類似,《聲明》的發佈,意味著美國試圖集結一個包含海纜産業龍頭製造商、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盟友“小圈子”,以“可靠和值得信賴的電纜組件及服務”為門檻,將中國海纜企業排擠出供應鏈。
《聲明》並非美國對中國海底電纜射出的“第一支箭”。根據路透社等媒體披露,美國自特朗普主政時起便針對中國海底電纜打出了一套全政府、多領域的“組合拳”:包括但不限于建立跨部門的“電信小隊”(Team Telecom),通過建言美國政府能否對外來企業發放電信運營執照、海纜鋪設許可權等,掌握對諸多國際海纜項目的“一票否決權”。近年,其至少破壞了中國企業在亞太地區承建的六個海纜項目。2023年,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海底電纜控制法案》,要求政府儘快制定涵蓋重要海纜技術、産品的類目清單和出口管制措施,為對中國“卡脖子”提供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美國還對東南亞、南亞等中小國家恩威並施,迫使多國運營商放棄報價遠低於美國企業的中國企業。此外,美國還推動北約、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等染指海纜市場。2024年,在英國和澳大利亞分別建立“北約關鍵海底基礎設施安全中心”和“電纜連接與韌性中心”。如果説美國前幾年試圖對中國海纜産業實施“單兵作戰”,其當前策略已轉向“拉幫結派”。
《聲明》背後的司馬昭之心不言自明。現實層面,美國寄望于《聲明》構建一個“去中國化”的海底電纜供應鏈,擠佔中國企業份額,搶奪中資利潤,進一步收割急盼獲得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中國家市場。從長期來看,《聲明》服務於美國全面對華科技競爭的大戰略。海纜技術發展、纜材進口受制於人,很可能影響中國資訊化建設和數字轉型進程。從全球治理的視角來看,《聲明》再次體現美國搶佔國際公域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的企圖。相比公海、極地、大氣層等“能見度”更高的公域,全球深海區域目前還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探索開發,廣闊的海底空間和許多豐富的海洋資源尚處於“先到先得”狀態。壟斷海底電纜的規則制定權,意味著能在深海構築起“小院高墻”。
然而,在海底電纜産業築起“小院高墻”有悖市場規律。“泛安全化”的産業聯盟與經濟全球化的底層邏輯是不符的。在資源跨國高度流動的今天,除了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重大産業,“優勝劣汰”既是全球市場的運作邏輯,也是必然結果。美國推崇市場選擇和國際分工,但在中國企業崛起時,又頻頻拿出“胡蘿蔔與大棒”,迫使中小國家選擇報價更高的美國海纜供應商,這既不合理,也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小院高墻”違背世界所需。在一個新的産業領域構建排他性供應鏈,在本質上體現的還是零和博弈式的冷戰思維,是大國脅迫中小國家的霸權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巨大的數字基礎設施缺口。一些太平洋島國直到本世紀甚至近幾年才擁有連接外界的海底電纜,而且還很脆弱。一場海底火山噴發就能造成島國東加與外部世界“失聯”一個月。有能力的大國有責任幫助中小國家填補數字基礎設施缺口,而不是為了爭奪霸權剝奪發展中國家自主選擇海纜供應商的權利。近期,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傑弗裏•薩格斯就曾指出,美國的干涉行為是為了權勢鬥爭,並非因為它關心別國的建設。
就在《聲明》發佈的前幾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合國未來峰會上發表講話,指出“片面追求贏者通吃,只會滿盤皆輸;執迷打造‘小院高墻’,只會禁錮自己、割裂世界”。在全球多地飽受戰火摧殘、經濟增長乏力之際,《聲明》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泛安全化”“泛政治化”的惡性迴圈。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