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北約與俄羅斯的“核對抗”威脅全球安全

2024-09-30 07: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楊震 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國際政治中的核心議題,尤其是核安全問題已上升到冷戰之後的新高度。

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主持召開核威懾問題常設會議,這是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框架內的年度例會。此次會議主要討論了核遏制國家政策基礎的更新。普京表示“俄羅斯以最高程度的責任感對待核武器問題,將致力於避免核武器及其相關構件的氾濫。‘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仍是俄羅斯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和保證全球平衡的工具。”在更新版的俄羅斯核學説中,俄方擴大了將對其採取核威懾措施的國家和軍事同盟的範圍:無核國家在有核國家的參與或者支援下,針對俄羅斯的侵略將被視為這兩者的聯合攻擊,俄方將以核武器進行回應。此外,當常規武器對俄羅斯主權造成嚴重威脅時,也將成為俄方作出“核回應”的理由。俄方還保留在白俄羅斯作為俄白聯盟成員遭到入侵時使用核武器的權利。

俄羅斯此舉並非孤立,北約在核領域也動作頻頻。不久前,著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呼籲“北約必須調整其核共用計劃”,建議將B-61原子彈運往東歐,並在整個歐洲建立中程導彈基地網路。該智庫稱讚華盛頓向德國運送戰斧和SM-6導彈的決定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認為此舉“沒有向俄羅斯施加足夠的壓力”。

截至去年,美國已在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和土耳其的多個空軍基地部署了上百枚新型核彈。還有消息稱,美國正計劃在時隔15年後重新在英國部署核武器。此外,日本和美國今年舉行的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2+2”會談上,首次討論“延伸威懾”:美國承諾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軍事力量保護盟國的問題。

俄羅斯和北約為何在核安全問題上動作頻頻?這將對安全領域産生怎樣的影響?

首先,需從雙方的地緣矛盾談起。北約與俄羅斯的矛盾實際上就是美俄的矛盾,雙方之間結構性的地緣矛盾很難改變。冷戰後美俄關係蜜月期的終結源於北約東擴,烏克蘭危機的根源也是北約東擴。烏克蘭危機使得俄美雙方的戰略迴旋餘地大減,戰略攤牌的可能性大增。儘管俄羅斯相比烏克蘭實力佔優,但與整個北約相比仍相形見絀。核武器成了俄羅斯威懾北約的最後手段。

然而,核武器作為俄羅斯底牌的有效性正遭到質疑。一方面,美國的彈道導彈攔截系統逐步完善,尤其是陸基中程防禦系統(GMD)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專門用於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防禦系統。該系統2017年攔截試驗的成功,這對俄羅斯來説不是好消息。另一方面,在“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中,海基核力量因其戰略機動性,持續火力和戰場生存能力,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對象。北極的獨特地理條件曾為俄羅斯海基核力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射陣位。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蓋融化使北約反潛力量可以進入此前無法進入的海域,這對俄羅斯彈道導彈核潛艇構成威脅。俄羅斯的核力量因此遭到嚴重威脅。有鋻於此,俄羅斯不得不調整其核學説,以適應新局面。

而北約則因在烏克蘭危機中受制于核威懾,其優勢實力無法發揮,導致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衝突中逐漸陷入困境。經過多輪徵兵,烏克蘭兵源已逐漸枯竭。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不僅北約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其存在的根基也將受到衝擊。對北約盟主美國來説,這種局面將導致歐洲盟國對自己離心離德。因此,北約也開始在核武器領域發力。

雙方的“核對抗”註定在安全領域造成嚴重影響。

首先,將惡化全球安全環境。作為最大的核武裝擁有者,俄羅斯和北約實際上已陷入螺旋式對抗軌道,且由於前期對抗強度太大,雙方的妥協餘地已很小。

其次,核武器本身將會發生變化。當前正處於資訊化戰爭的中高級階段。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逐漸被廣泛運用於軍事領域。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爭的面貌。而美俄在核領域的對抗將導致新興軍事技術運用於核武器,改變核武器的性質。

最後,國際核軍控體系面臨更大破壞。近年來,冷戰期間建立的核軍控機制不斷遭到破壞。繼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之後,俄羅斯于2023年2月宣佈暫停履行與美國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停止與其分享核武器的相關資訊。美國隨後也宣佈停止與俄羅斯交換核武器數據。擁有全世界90%以上核武器的美俄不斷“失約”,使雙方在核軍控領域的相互監督和透明機制面臨崩潰的風險,進而嚴重衝擊國際核軍控體系。而未來雙方在“核對抗”過程中將使該體系遭受更嚴重的破壞。

總而言之,俄羅斯與北約在核安全領域的對抗是國際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預示著人類將面臨一個更不安全的世界。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