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2024-08-30 09:3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光明論壇】

在天津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高效、精準監控系統和無人機的引入,實現了對人力難以巡護管理的水域、河道、葦地的智慧巡檢;福建南安從2021年至今,投入惠企資金1.5億元引導企業綠色化、數字化發展,推動曾經“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含綠量”不斷提升;板上發電、板下牧羊,位於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中國綠髮尼勒克縣400萬千瓦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以“牧光互補”模式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近年來,隨著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個“十條”的頒布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我國成為全球生態環境技術發展和規模化技術應用最為快速的地區。第六次環境技術預測結果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科技水準與發達國家的整體水準差距明顯縮短,由過去的10至15年縮短為5至10年,我國的部分行業科技實力從起跑、跟跑發展到了並跑,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有力支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戰略,也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鑒。

科技創新在污染控制、生態修復、環境監測和資源迴圈利用等多個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高效的污染物削減技術、生態恢復技術以及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環境品質的持續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環境監測方面,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環境監測平臺得以建立,實現了對水、氣、土等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控。通過實時數據的分析與預測,相關部門能夠及時採取措施應對環境風險,智慧化和精確化的監測手段使得污染源的識別與控制更加精準,為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在生態修復領域,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推動生態工程技術的實施與推廣,多個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和重建,提升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水準。在碳減排和氣候變化應對方面,清潔能源、碳捕集與封存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助力我們在減少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總體穩中向好,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協同經濟轉型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核心驅動力,也是世界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競爭的制高點。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則是解決複雜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手段。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未來,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綠色發展理念將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為各國經濟帶來新動力。我們應抓住本次技術範式轉換帶來的機會窗口,在技術突破和發展模式上作出合理調整,助力實現超越。眼下,國際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已從單一介質的末端治理轉向多介質、多要素的協同控制以及資源迴圈利用和精準治理。發達國家在以技術創新推進污染防治、風險防控、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優勢顯現,並佔據了綠色産業的高端市場。我們應更加高度重視相關科技創新,助力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為應對日益複雜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日趨嚴格的環境品質要求夯實基礎。

展望未來,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應著眼於邁向“零污染”“碳中和”和“生態完整”,在新形勢下凸顯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性、區域性和綜合性,推進跨介質多目標綜合管控,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增強生態産品供給能力,強化廢物源頭減量減害與迴圈利用等全生命週期治理新模式,加快環境健康與化學品風險管控,提升全球環境履約能力和環境治理引領作用,發展新興交叉技術和先進環保産業,構建面向現實與未來、適應不同區域特點、滿足多主體需求的環境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再上新臺階。

科技創新是推進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的關鍵手段。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科技支援,首先,要求我們堅持以聯繫、全面和發展的系統眼光看待生態環境問題,面向污染排放和凈化平衡下的治理需求,在水、土、氣、固廢等領域卡點單體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綠色化、資源化、系統化,新污染物生態與健康風險等全球性和區域性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其次,迫切需要重新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機制,突破生態系統監測、近自然修復等技術,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品質、恢復退化生態系統的新思路、新技術、新模式與新的政策機制,創新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系統方案,補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完整性修復的短板。最後,亟須全面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數智化轉型技術研究,優化生態環境大數據整體佈局,構築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資訊化體系,突破生態環境領域的網路資訊技術、通信技術與自動控制技術等應用瓶頸,從而以數字資源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標的實現。

(作者:溫宗國,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迴圈經濟産業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