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用日新月異的發展來表達中國

2024-08-21 08:4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田聞之

一個世界大國,總要經歷認識自己、成為自己、表達自己的三個階段。新時代的中國日新月異,但我們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權、美譽度顯然還未與之匹配。我們應當更加積極地構建本國敘事。任何軟實力的塑造,都離不開硬實力的打底,只有發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紮實的可觀可感的具象成果。

“China Travel(中國遊)”有多熱?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725.4萬人次,同比增長129.9%;簽發口岸簽證84.6萬證次,同比上升182.9%。來華旅遊外國人預計拉動消費超1000億元。

上述宏觀數據與大家的微觀感受是高度相符的。近半年來,全國各大景區外國遊客顯著增多,北京的青磚灰瓦、玉階丹楹,西安的飛檐鬥拱、層樓疊榭,重慶的“8D”市貌、霧鎖煙迷,每項“城市特産”都吸引了大量關注。外國遊客穿上漢服、坐上高鐵、掃碼支付,在沉浸式體驗中將“中國遊”玩出了進階版。帶有“China Travel”標簽的視頻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一個火一個,“打卡中國”成為流量密碼,“City不City”成為熱門話題。

“中國遊”火成現象級,看似無心插柳,實則水到渠成。從資源稟賦論,中華大地自然美景雄奇多姿,基礎設施便捷現代,城鄉環境安全整潔,社會氛圍開放熱情,每一項都打動人心。同時,相關部門持續做好服務加法,過境免簽政策持續“上新”,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支援“外卡內綁”“外包內用”,中國行門檻的不斷降低讓中國的開放更生動可感。

“原來你是這樣的中國!”在外國博主的描述中,這句感慨高頻出現。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的中國,不僅與很多外媒的描述大相徑庭,跟“貧窮”“落後”“閉塞”等刻板印象南轅北轍,而且在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給人一種“未來已來”之感。強烈的認知反差,激發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和表達欲,一路遊玩一路分享。這些原生態視頻,內容或許只是旅行日常,質感或許簡單粗糙,但以強烈的真實感和貼近感,為世界展示了一個多元的、豐滿的、立體的中國。

“洋嘴替”們的熱忱,打開了欣賞中國的一扇窗,當然是件好事。但誠如中國網友所言,“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厚重文化早該被看見了。”漫長的時光為中華文化沉澱了豐富的審美産品,書法繪畫、民間藝術、戲韻茶香,無不是中國文化的生動載體。相較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故事,如今示於人前的只是“小荷尖角”。隨著奔赴中國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不妨引導他們走向中國的歷史文化深處,當旅遊形態愈發多元深入,靈動中國、厚重中國就有了更多注腳。

一個世界大國,總要經歷認識自己、成為自己、表達自己的三個階段。新時代的中國日新月異,但我們在國際輿論場的話語權、美譽度顯然還未與之匹配。面對其間的落差,我們應當更加積極地構建本國敘事。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傳播有其獨特規律。特別是在移動互聯時代,跨文化傳播正在逐漸轉向以個人為主體的國際傳播模式,傳者和受者的地位愈發平等,個人情感、個人風格等鮮活度直線提升。這種新途徑,也意味著傳播處於一種平視的姿態,更易於讓受眾不設防地去評判和接受。

反觀這波“China Travel”的巨大流量,恰恰印證了上述規律,也啟示我們注重這種“低目的性”“低按頭感”。文化輸出也好,形象塑造也罷,生活化的視角與足夠的鬆弛,反而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四兩撥千斤。特別是在“人人都有攝像頭”的今天,西方媒體“一張嘴描黑”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持續做好開放文章,吸引更多人來中國走一走,他們自會用各自熟悉的語言、易於接納的方式講出真實的中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任何軟實力的塑造,都離不開硬實力的打底,只有發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紮實的可觀可感的具象成果。外國人來到中國,感受與點讚的,終究是中國實實在在的發展變化。中國的形象口碑如何,歸根結底還要靠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當中國方方面面的發展絲毫不遜色乃至明顯超越發達國家水準,國際影響力、文化感召力等軟實力也會水漲船高。

“歡迎大家有空來中國,親身感受新時代中國之美。”這是國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長對世界發出的邀請。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一定會給世界更多驚喜。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