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德國頻繁插手亞太事務,意欲何為?

2024-08-11 07: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劉晨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近期,德國防長皮斯托裏烏斯相繼訪問南韓、菲律賓兩國,在亞太地區狂刷“存在感”。8月1日,皮斯托裏烏斯抵達南韓,次日宣佈德國加入美國主導的所謂駐韓“聯合國軍司令部”,承諾將堅決反對“那些意圖破壞和平與穩定、攻擊我們共同秩序的人”,引發朝鮮強烈譴責。8月4日,皮斯托裏烏斯訪問菲律賓,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訪菲的防長。他在中菲摩擦不斷背景下公開鼓噪“海牙國際仲裁庭2016年就南海問題作出的裁決具國際法效力”,並與菲律賓聯合發聲,承諾最晚今年底與菲簽署國防合作協議,建立長期軍事合作關係,擴展訓練合作與雙邊交流,擴大雙邊軍備武器合作和聯合軍事培訓項目。

總體看,德國近年來不斷插手亞太事務並非一時興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看好亞太地區發展潛力。亞太地區擁有超過全球半數的人口,在全球價值鏈領域的重要性不斷攀升。早在默克爾執政後期,德國就已加大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度。2017年3月,德國外交部增設亞太司,與歐洲司並列,凸顯亞太地區對德國的重要性。2020年9月,德國發佈《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的政策方針文件,稱德國未來幾十年的繁榮和地緣政治影響,都取決於和亞太國家的合作方式。德國看重印度龐大的數字服務開放市場,稱與日、韓、印三國在資訊和通信技術標準化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強調加強與該地區聯繫不僅有助於搭上亞太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順風車”,也有利於搶佔未來發展高地。

二是捍衛“航道安全”。德國外向型經濟高度依賴公海通道。亞太地區涵蓋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水域,聚集全球最繁忙的海運港口,僅每年通過南海運輸的貨物價值就高達3萬億美元。但亞太地區矛盾對立較為突出,被德國視為安全隱患。德國擔心一旦臺海、南海“擦槍走火”,將對其貿易利益造成嚴重損害。德國有意通過派遣海軍定期巡航,發出德國軍隊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快速部署的明確信號,對地區國家産生“軍事威懾”,以維護區域安全穩定、確保海路暢通。2021年8月,德國海軍艦艇近20年來首航亞太海域並穿越南海。2024年5月,德國“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和“法蘭克福”號補給艦,再次前往亞太地區,參與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等區域性聯合演習。

三是“降低對華依賴”。多年來,德國的亞洲政策聚焦中國,將發展對華經貿關係視為重中之重,中國也先後成為德最大貿易夥伴與出口市場。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德國反思對華依賴,強調“貿易夥伴多樣化”,將目光轉向印、日、澳、新、韓、越等亞太國家,呼籲德企在繼續展開對華貿易的同時,也在亞洲其他地區建立立足點,以分散風險,增強經濟韌性。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稱,德國常年忽視亞太地區,雖不時提及地區安全,但並未付出實質性努力,強調“想要吸引更多合作夥伴,德國必須對該地區海上安全作出貢獻”“德國只有全力投入,才會受到重視”。

四是提升地緣政治影響力。德國向來重視多邊,視亞太地區各類雙邊、多邊對話為其實現區域目標“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既可以根據議題挑選合作夥伴,又有利於德國提升地區“知名度”。皮斯托裏烏斯訪菲期間,呼籲菲律賓支援德國作為觀察員,參加東盟防務高官擴大會議工作組,承諾德國將繼續參與亞太地區事務,有意與地區國家深化亞太合作,通過廣泛參與、廣交朋友,提升其在西方聯盟內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五是向美國示好,換取美對歐安全保障。德國對攪亂亞太地區形勢、引發區域動蕩興趣極為有限,但在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決背景下,德國對北約和美國的安全依賴顯著上升。德國防長在訪問期間聲稱“歐洲安全與亞太安全密切相關”,插手朝鮮半島事務,重提所謂“南海仲裁案”,顯示德正積極與美西方聯盟深度綁定,有意通過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向美展示其“戰略價值”。德國《世界報》亦稱,德國此次在亞太地區“秀存在”,是向華盛頓發出的明確信號,通過配合美“兩洋安全相關論”等敘事,為美西方進一步介入亞太安全事務創造條件,以換取美國對歐洲安全的持續承諾。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