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延續歷史文脈,賦能城市更新

2024-07-25 10:28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者:牟怡(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慶市委黨校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心城區復現古城肌理,傳統街區商圈充滿活力,大大小小的遺址公園、文化長廊等文化空間在城市隨處可見……通過城市更新行動,城市裏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保護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傳承文化根脈,助推城市更新,各地的探索實踐讓人欣喜。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消息,截至目前,全國已實施城市更新項目超6.6萬個,全國共活化利用300多片歷史文化街區、1800多個歷史建築,使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城市的文化根脈蘊藏著歷史、展示著現在、預示著未來,傳承文化根脈是城市更新的底線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澱,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誌。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推動修訂完善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並相繼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去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佈《關於紮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城市更新的底線要求,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如今,全國已有20多個省(區、市)制定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相關的地方性保護法規及規章,極大完善了歷史文化保護法規制度,強化了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和責任。

城市的文化根脈流淌著基因、記錄著變遷、承載著鄉愁,傳承文化根脈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追求。部分城市通過設計城市標誌標識煥新文化形象、打造歷史地標擦亮文化名片、創建城市會客廳營造文化氛圍、創作城市主題曲傳遞文化魅力、拍攝城市宣傳片構建文化場景等,將抽象的文化通過具象的物質載體融入城市景觀打造、功能優化和品質提升等城市更新行動,提升城市人文氣質、激活城市要素活力,充分彰顯城市更新理念。

比如,湖北黃石重新規劃工礦舊城,以近代工業建築風格為基調,結合各産業遺址的建築形態,對周邊建築進行改造,在保留片區歷史記憶的基礎上,賦予片區新的活力,推動實現“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蝶變。陜西西安在城市更新中堅持“原址保護、原貌修繕、活化利用”原則,採用片區更新和微更新等多種方式,讓工業遺産煥發新活力,“老面孔”變身“新地標”。再比如,山東濟南堅持“守得住歷史經典、顯得出個性特色、領得了時代新潮”,實現傳統建築“新”氣象與現代商貿“新”業態的有機融合;江西南昌則嘗試在中心商圈復蘇歷史文化景觀,以文化遺産活力帶動全城發展,讓豐富的文化資源賦能文旅産業發展,充分反映城市更新的文化濃度和價值深度。

城市的文化根脈在城市發展中得以積澱和完善,也可能會在時空變換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損壞。比如,有的地方在城市更新中舉措簡單粗放或過度追求商業化,破壞了城市肌理與文化底蘊。這時刻提醒我們,城市的文化根脈是城市獨特的價值體系,傳承城市文化根脈,切不可進行膚淺粗糙的開發、簡單保守的重復,而應當在堅守中涵養、在賡續中創新,以切實有效舉措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文化根脈是城市的發展內核,理應將其全面納入城市更新的整體規劃,堅持保護與發展、共性與個性、共建與共用相統一。堅持保護與發展,精心守護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價值、探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既要保護城市文化根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要推動城市文化與現代需求的轉化與融合,形成具有發展性和時代性的城市文化內核。堅持共性與個性,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和城市更新行動的全局要求,同時立足地方自然地理及人文歷史等資源稟賦,把握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契機,讓文化資源在發掘中盤活、在運用轉机化,使城市的文化根脈更鮮明、更厚重、更獨特。堅持共建與共用,加快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合作共識,拓展並暢通人民群眾參與城市文脈傳承和發展建設的渠道,引導人民群眾在價值理念上實現由“要我保”向“我要保”的轉變。

城市更新的目的,不是簡單的建築拆與建、空間調與換,而是在於持續激發城市生命力和創新力,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和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空間載體。城市更新,既要精雕物質“面子”,也要夯實生活“裏子”,更要厚植文化“底子”,傳承好文化根脈,讓文化遺存綻放時代新韻,讓城市容貌煥發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25日 02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