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中經評論:城鄉融合打開鄉村發展新空間

2024-07-23 14:42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現代國家皆有城亦有鄉。對我國來説,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過去,城市對鄉村要素的虹吸效應導致農業農村發展相對滯後。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必須重塑城鄉關係。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可見,鄉村振興離不開“四化同步”的時代背景。

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城鄉融合發展既要解決城鎮體系結構不優、城市發展韌性不強等問題,又要解決鄉村産業發展水準較低、設施服務相對落後等問題。可見,城鄉融合發展既是鄉村補齊短板、振興發展的需要,也是城市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必然。近年來,國家著力破除戶籍、土地、資本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為城鄉融合提供制度供給。眼下,城鄉融合發展正在人口、産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展開。

當前,農業農村改革任務依然艱難繁重。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如何完善,農戶住房怎樣盤活利用?強農惠農富農支援制度方面,如何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建立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守牢“三農”底線方面,怎樣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幫扶制度?這些都是難點,也是焦點。過去,農業農村改革更多從“三農”內部展開;如今,要更多從城鄉融合上想辦法。

一方面,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如何在小農戶佔鄉村主體的人口大國將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有機結合?抓手在縣域。如何解決城鄉産業結構失衡、空間結構失衡?突破口在縣域。由此來看,全會提出的“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準”意義深遠。要立足縣域,以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進而推進空間佈局、産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提高城鄉發展協同性。《決定》提出,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這既為進城農民吃下定心丸,也為農村改革打開了新空間。

另一方面,增強城鄉經濟聯繫,暢通城鄉經濟迴圈。鄉村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只有實現城鄉經濟迴圈,國內大迴圈的成色才更足。鄉村的很多功能是城市所沒有的,如農産品供給、生態保育、農耕文化、休閒康養等,這些是獨特優勢,但需要激活和轉化。當務之急是促進要素更多下鄉,關鍵是破除人、地、錢等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此要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實現由市場決定要素價格。《決定》提出,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這順應了各界期待,為農民增收打開了新天地。

可以預期,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將加大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援力度,破解縣域經濟發展、鄉村發展動能面臨的難題。各地在改革過程中,要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底線,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和鄉村文化根脈,有效防範各類風險,讓鄉村在城鄉融合中迸發活力,讓城鄉居民共用改革成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