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三足鼎立”的法國政壇,對歐洲乃至世界將産生難以預料的影響

2024-07-12 10:32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高沛楠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

7月7日,法國國民議會選舉落下帷幕。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在國民議會577個席位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獲得182個席位,逆轉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躍居第一。國民聯盟及其盟友在首輪選舉領先後遭到“共和陣線”合力“圍剿”,僅贏得143個席位,跌至第三。馬克龍陣營獲得168個席位,比預期更強勢,但較上屆議會丟掉近百個席位,拱手讓出相對多數的席位。

在短短三周的閃電式競選週期中,選民規模、政黨動態以及社會氛圍,都讓此次國民議會選舉變得極為特殊,引起法國各個階層乃至整個歐洲的關注與熱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民眾投票熱情空前高漲。據法內政部統計,最終投票率達到66.63%,比2022年高出約20個百分點。二是大量中間派和左翼議員“戰術”退選,旨在構築反極右勢力的“防火牆”。224名議員退出競選,成功地把選票集中在支援“共和陣線”候選人上,以此將國民聯盟阻攔在權力門外。三是暴力浪潮席捲全國。法內政部長達爾馬寧稱,競選期間多達51名政客遭到襲擊。社交媒體上的人身攻擊與種族歧視言論更是不計其數,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分裂。

如果説2017年由馬克龍陣營主導的國民議會是其施政治國的“潤滑劑”,那麼在2022年連任後,國民議會便成了其執政路上的“絆腳石”。此次解散國民議會,馬克龍本意是利用民眾對於極右的恐慌,喚醒“迷失”的法國人,未曾想卻喚來另一頭“攔路虎”——“新人民陣線”。

綜合來看,法國或將駛離“馬克龍主義”的中間道路。政壇的“三足鼎立”,不僅對法國內政有著歷史性意義,也必然會對歐洲乃至世界産生難以預料的影響。

從國內層面來看,馬克龍或將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中。一方面,總統陣營議員的流失為“新人民陣線”與國民聯盟帶來了更多議席,反馬克龍主義者急劇增加。儘管馬克龍避免了與極右翼政黨“共治”的痛苦前景,但又不得不“左轉”面對“新人民陣線”。後者主張廢除養老金改革,暫停移民法。馬克龍在其任期內實行的一系列爭議改革難以為繼,未來三年必然處處遭到掣肘。另一方面,馬克龍陣營內部裂痕愈發明顯。選前,總理阿塔爾刻意與馬克龍保持距離,前總理菲利普、經濟部長勒梅爾等中間派人士也公開嗆聲馬克龍。在不少人眼中,這位昔日有魄力、敢革新的危機管理者已逐漸蛻變為一名“不留後路、獨斷專行的迷失者”。因此,無論政府如何組閣,馬克龍都將在餘下的任期內面對不同程度的“共治”。

從歐洲層面看,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或被削弱。“新人民陣線”中的主要政黨“不屈的法蘭西”與國民聯盟一貫對歐盟持懷疑態度,未來,很可能尋求通過議會阻擾法國的歐洲政策。一方面,“新人民陣線”一致同意修改歐盟的多項優先事項,包括結束自由貿易協定、改革共同農業政策等,“不屈的法蘭西”更是時常與歐盟主流政策唱反調。另一方面,國民聯盟主張從根本上限制歐盟在法國的影響力,主張建立“歐洲國家聯盟”,將權力從歐盟總部交還給各國政府。

從國際層面看,法國對外政策陷入模糊。其一,在巴以衝突問題上的立場或將轉變。馬克龍認為,當下承認巴勒斯坦國不合時宜,而“新人民陣線”承諾將推動加沙停火和釋放人質,並主張立即承認巴勒斯坦國。其二,跨大西洋夥伴關係躍入未知領域。“不屈的法蘭西”領導人梅朗雄對美國持有不信任的態度,曾表示法國脫離北約可以避免被拖入美、俄等大國的冷戰競爭,不會將法國的獨立性和國際聲譽置於危險中。國民聯盟反美傾向人盡皆知,其領袖勒龐將北約視為美國稱霸的工具,不願對美國言聽計從。因此,在國民議會中佔據“半邊天”的“新人民陣線”與國民聯盟,必將通過預算控制等多種手段削弱馬克龍在全球事務中的行動能力,後者在國際舞臺上所作出承諾的有效性難以保證。

著眼當下,國民議會的重新洗牌雖給法國政壇帶來了動蕩,但中法夥伴關係的定位不會變:

一是左翼聯盟無意加重對華意識形態色彩。左翼聯盟主要領導人之一梅朗雄對華態度友好,多次發聲力挺中國,堅定認為法國不應成為“世界警察”干涉他國內政。二是中法經貿發展潛力巨大。中國是法國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三大貿易夥伴。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訪法期間,雙方共簽署18項部門間合作協議。未來,法國政府無論如何組閣,在通貨膨脹、能源危機加劇的背景下,必然會以經濟發展為優先事項,做大中法經貿合作的蛋糕。三是中法始終秉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彼此尊重,堅持以元首外交引領雙邊關係發展。中法在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有共同的語言,在不做他國附庸的原則上有著“相同的脾氣”,這些都不會以政壇格局變化為轉移。

未來,中法應繼續在元首外交引領下,堅持夥伴關係定位,排除國內政局與歐洲地緣環境變化的干擾,推動中法關係行穩致遠。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