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議會選舉重塑法國政治格局
王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7月7日,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結果公佈,標誌著法國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重塑塵埃落定。在選舉前,全球輿論的焦點集中在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能否在本次選舉中贏得過半甚至絕對多數席位。但兩輪選舉結果綜合數據顯示,在新一屆國民議會577個席位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以獲182席的成績領跑;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在一起”獲得168席,排名第二;一度在首輪投票中領先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未能保持優勢,最終排名第三,與其盟友共同擁有143席。各黨派均未獲得議會絕對多數席位。
此次法國國民議會選舉,在法國國內及國際輿論掀起政治討論熱潮。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法國總統馬克龍係在其領導的執政黨復興黨于歐洲選舉中受挫後,突然宣佈解散國民議會,並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以期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這一決定在選民中和國際社會上引發強烈反響;二是當前法國政治格局正經歷深刻變化,極右翼和左翼政黨在首輪投票中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其得票數均超過馬克龍所領導的中間派,這一現象反映出,傳統政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極右翼和左翼的崛起,則為法國政壇帶來新的變數;三是此次選舉結果將對馬克龍未來政策的推行産生直接影響,並作為歐洲的政治風向標之一,對歐洲的政治生態産生深遠影響。
此次選舉後法國國內各黨派的反應亦值得關注。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在第二輪投票中出人意料地領先,超越了馬克龍所領導的中間派和極右翼國民聯盟,但這一結果並沒有為法國政治帶來穩定。法國左翼聯盟主要領導者梅朗雄在選舉後的第一時間發聲,要求現任總理阿塔爾辭去總理職務,敦促馬克龍在“下臺”或“從左翼聯盟陣營中任命一位總理組建新政府”中作出選擇,並稱其“已經贏得了人民的喜愛”“拒絕與總統陣營進行任何結合”。同時,左翼聯盟內部也存在分歧。在總理候選人問題上,左翼聯盟內部各方缺乏共識,這將導致其之後在組閣過程陷入困境。
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得票率上升至第二位,但黨內的不同派別對於未來究竟如何前行,持截然不同看法。馬克龍提出“理念聯盟”這一概念,但法國前總理、“地平線黨”領導人愛德華•菲利普(Edouard Philippe)則更傾向於將這些政黨排除在外,進而尋求一個更為有限的“協議”來管理國家;執政黨議員、國民議會法律委員會前主席薩沙•胡利埃(Sacha Houlié)表示“傾向於強調社會民主主義所扮演的角色”,期望向左翼靠攏,而現任總理阿塔爾則更傾向於偏向中間的立場。需要指出的是,因執政聯盟未能在議會中贏得絕對多數席位,馬克龍本人同樣面臨如何在全新的政治格局中保持自身影響力的巨大挑戰。
在第一輪投票中以34%選票大幅獲勝的極右翼國民聯盟未能保持其領先優勢,最終下滑至第三位,僅獲143個席位,其中17個席位係其盟友所獲。這一結果遠低於預期,無疑令國民聯盟的領導層及其廣大支援者倍感失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選舉中,國民聯盟仍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在包括海外領土在內的一些地區,國民聯盟首次贏得了席位。這些新獲得的席位,不僅為國民聯盟帶來新生機,也表明其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
經歷此次國民議會選舉,馬克龍所在的執政黨失去原有的多數派地位,議會也由此分裂成三個規模大致相當的區塊:左翼力量、總統中間派以及極右翼勢力。這一變化,標誌著法國政治權力的行使方式將發生由垂直管理模式向更議會化和更具妥協性的治理模式的根本轉變,而這種權力體系的運作,無疑為法國政治版圖增添新變數。
目前,馬克龍正積極探索與其他政治力量組建聯合政府的可能性,以期在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中找到穩定執政的支點。然而,由於各政黨普遍對馬克龍的政策主張和領導風格持保留甚至拒絕態度,這一過程仍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未來,如何平衡議會中左翼、中間派和極右翼勢力“三分天下”局面,避免法國陷入“政治癱瘓”的風險,將成為馬克龍必須面臨的執政課題。
編審:蔣新宇 高霈寧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