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塔尼亞胡解散戰時內閣凸顯以內部分歧嚴重
朱兆一 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世界經濟係副研究員
6月1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突然在安全內閣會議上宣佈戰時內閣正式解散。雖然事先並沒有徵兆,但這項舉動仍在外界預料之中。8天前,三個內閣部長中的前國防部長、中左翼黨派領袖甘茨,因不滿內塔尼亞胡的領導而辭職,並要求提前大選。之後的戰時內閣只剩下內塔尼亞胡自己的人,外部還有幾個宗教政黨領袖強烈要求加入,與其這樣,還不如將內閣解散了之。
右翼壓力是解散主因
戰時內閣是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後,內塔尼亞胡應以色列主要反對黨——國家團結黨領袖甘茨的要求成立的。雙方在數天的談判後達成共識,並組建了戰時的國家最高決策機構,甘茨也順勢成為政府的“二號人物”。第三號人物則是內塔尼亞胡的親信,現任國防部長加蘭特。此外,戰時內閣還設有3名觀察員——分別是內塔尼亞胡的兩名親信德默爾、德里,和曾任總參謀長的甘茨親信埃森科特。憑藉著人員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內塔尼亞胡對戰時內閣起著主導性作用。
甘茨在9日宣佈退出戰時內閣後,內塔尼亞胡預計不會再設立新的類似機構來作出國家的戰時最高決策,而是由他和國防部長加蘭特、戰略事務部長德默爾,以及其他少數幾個相關官員就作戰問題進行臨時磋商並做出關鍵決定,再交由安全內閣最終批准。
甘茨的退出只是內閣解散的導火索,其深層次原因是極右翼勢力對內塔尼亞胡執政的重大干擾。其中,來自右翼宗教政黨的國家安全部長格維爾與財政部長斯莫特裏奇的影響最大。這兩位部長從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開始就一直鼓吹要對加沙實施徹底管控,甚至要求將整個約旦河西岸都納入以色列的監管。在甘茨退出戰時內閣後,他們更是直接要求入閣——內塔尼亞胡自然不能同意。但是他又不能完全忽視這些宗教黨派領袖的要求,因為他手裏的64個國會席位中有近一半來自極右翼政黨。對內塔尼亞胡來説,與其讓他們天天不停爭取要求加入內閣,不如直接解散來重新把握主動權。
內閣的解散還與以色列國防軍在16日的異動有關。國防軍當天宣佈在加沙南部一條物資運輸路線附近實行“戰術性休戰”,以便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出入。此舉受到國際社會歡迎,但內塔尼亞胡聲稱,他事先對此“一無所知”,並批評此舉“不可接受”。內塔尼亞胡在當天的內閣會議上抱怨,自己的決策有時會遭軍方否決。他強調以色列是有軍隊的國家,而不是有國家的軍隊。既然自己以戰時內閣總理的身份也不能讓軍隊完全服從,還不如就此解散內閣。
美國通過停火協議施壓以色列
就在甘茨退出戰時內閣的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以高票通過了美國主導的停火協議,要求在加沙地帶實現“立即、全面和徹底”的停火,並儘早結束持續8個月的巴以衝突。該停火協議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實施“立即全面徹底停火”,以軍從加沙地帶所有人口聚集區撤出;哈馬斯釋放婦女、老人和傷員等部分被扣押人員,並歸還部分遇害人員的遺體,以色列釋放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第二階段,哈馬斯將釋放剩餘被扣押人員,以軍全部撤出加沙地帶。第三階段將開啟加沙地帶的大規模重建計劃等。
美國的停火協議雖然表面上得到了哈馬斯和以色列的共同認可與支援,但是進入實施階段兩方又都提出了一系列附加條件,讓該協議名存實亡。正在中東斡旋巴以衝突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哈馬斯未明確同意美方提出的停火協議,並提出大量修改意見,而其中僅有部分可接受。布林肯也一再敦促以色列繼續嚴格控制加沙戰火範圍,確保人道主義物資進入該地區。
內塔尼亞胡當然明白美國對於停火協議的重視,但是以色列的問題再次回到極端右翼宗教政黨。他們已經對內塔尼亞胡發話,一旦同意美方的停火協議,他們就立刻從內塔尼亞胡領導的聯合政府撤離,讓聯合政府暫態垮臺。這無疑是內塔尼亞胡不可接受的,因為現在開啟政府大選無異於宣判自己政治生命的結束。他的上上策應該是等待戰事出現轉機,特別是在人質解救方面獲得重大進展,然後再默默等待特朗普在11月美國大選中可能的勝出。
黎巴嫩真主黨可能是下一個麻煩
進入6月以來,以色列與真主黨之間的衝突有所升級。真主黨在6月12日向以色列北部發射了超過160枚火箭彈,造成了多處火災和基礎設施損壞。這次攻擊是對以色列前一天在南黎巴嫩空襲中殺死真主黨高級指揮官塔萊布•阿卜杜拉的回應。
以色列領導層對於真主黨的攻擊採取了較為強硬的回應,包括威脅再次入侵黎巴嫩,大規模消滅真主黨有生力量等。但是這種升級的可能性也受到聯合國、歐美的限制,因為開啟北方戰事無疑是任何一方都無法承受的。
但是在六月中下旬北方衝突仍然可能會升級。有消息表明,以色列在持續往北部邊境增派兵力,甚至以色列政府私下已經和黎巴嫩政府通氣,宣稱在真主黨擴大對以色列領土打擊範圍的情況下,以色列地面部隊可能進入黎巴嫩領土。
總之,以色列戰時內閣的解散,凸顯了以色列領導層內部的深刻分歧,也正在對以國內治理和更廣泛的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構成風險。在國際方面,像甘茨這樣的溫和聲音退出政府,可能會使以色列在衝突中的立場變得更加強硬,從而導致巴以衝突升級。雙方戰事持續到美國大選的可能性在逐漸增大。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