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善用文化遺産資源 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2024-06-17 09:44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者:陳強(中國傳媒大學師資博士後)

6月12日清晨,一輛前往北京慕田峪長城的大巴車上,一堂中文入門課開講了。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男”“女”“人”“木”等中文字體從古至今如何演變,車上來自美國的青年學生都聽得很入迷。參加中美青年友好會見活動的美國師生,置身北京新老地標,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感受更加真實多元立體的中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顯現活力與生機,在讓我們自豪、興奮的同時,也讓世界感受更多其深邃雋永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了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重大意涵,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事業的開展作出了部署,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準與共同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指明瞭努力方向。

作為唯一沒有中斷的偉大古老文明,中華文明有著明顯的特殊性,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明以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兩種形態為人類社會留存下極為珍貴且豐富的文化遺産。這些文化遺産既彰顯著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信,又體現了中華文明在與全球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突出的包容性,蘊含大量美學、史學、哲學等人類共通價值,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故事的基礎。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故事的源頭活水。在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過程中,以文化遺産為源頭活水的中華文明故事,其內涵的深刻性,形態的多樣性,敘事的共通性,成為國際傳播舞臺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要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正如參加中美青年友好會見活動的大學生奧爾森説,學習中文,是進入中國文化世界的一把“鑰匙”。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在出發前,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中國長城。“打卡”長城後,“不到長城非好漢”成了他繼“你好”“謝謝”之後學會的又一個中文詞句。

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故事的現實例證。由於歷史原因,在國際傳播場域中,中國故事一度由“他者”言説,進而形成了以有色眼鏡看中國的“西方版故事”,各種有意曲解、誤讀中華文明的論調層出不窮。中國大地上的文化遺産,鐫刻了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産生活與社會變遷印記,這些經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嚴謹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是對輿論場中不實言論的有力駁斥,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現實例證。逾20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以近50處核心遺址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實證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向世人詮釋了“何以中國”。在國際傳播舞臺上,文化遺産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重要載體與現實基礎。

在以社交媒體為主要媒介的國際傳播場域中,我國文化遺産具備極大的國際傳播價值,需深入挖掘、系統梳理文化遺産所具備的多模態呈現方式,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在風靡世界的國産遊戲《原神》中,由中國古建築、戲曲、篆刻、服飾等元素構成的虛擬世界,受到了全球玩家的熱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圈粉無數。

文化遺産是中華文明世界意義與全球價值的具體體現。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備最廣泛的世界意義與全球價值。文化遺産記錄著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與全球文明的交往史,尤其體現了中華文明對其他文明起源與擴散的積極正向作用,成為彰顯中華文明世界價值的具體體現。廣泛分佈于太平洋島國的南島語族,就是起源於福建。在福建平潭,當地的殼丘頭文化遺址有很多考古發現,是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廣布于中國大地上的文化遺産,映射著以“和合文化”為重要特徵的中華文明對於人類社會進步所具有的巨大推動性作用,在全球性層面上對中華文明的意義予以觀照。這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又一依託,也是開展中華文明故事國際傳播所尋求的世界“共通性”所在。

中華文明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與重要途徑。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産這一中華文脈,是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起點,是中國在國際傳播舞臺上參與國際話語權競爭的基礎,更是在新時代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凝聚磅薄奮進力量的基石。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7日 02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