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當年輕人“炫家鄉”成為一種新時尚

2024-06-14 14:0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據媒體報道,眼下爭當“家鄉推介官”,向他人介紹“不出名的小城市”,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愛好。不久前,在甘肅徽縣舉辦的一場山地挑戰賽中,很多青年線上上分享賽事相關資訊,推介家鄉的美食、美景、風俗、特産,為宣傳家鄉“添柴加薪”。

很長一段時間裏,內地小城被認為是落後的代名詞,是“土”的象徵。與之相對應的大城市,則聚集了各種各樣的“潮”元素,被認為是時尚的引領、文明的先導。然而,近年來情況悄然發生著變化。社交媒體上,很多小城青年開始大大方方地推介自己的家鄉,曾經的“土”如今被視作特色,具備了更多吸引力。這些變化看似突然,實則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扎堆“炫家鄉”的背後是小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從高速公路縣縣通、農村公路村村通,到城市道路拓寬、棚戶區得到改造;從休閒廣場星羅棋佈、運動場館一應俱全,到網路寬頻遍佈城鄉、快遞運輸全面覆蓋……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援下,許許多多的小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部分小城市的基礎配套不遜色于大城市,這增強了小城青年們“炫家鄉”的底氣。

扎堆“炫家鄉”的背後是“土”與“潮”的辯證統一。小城市曾經的“土”,歸根到底是由於資源匱乏、資訊閉塞等原因疊加所致。今天,地上的交通網、無形的網際網路極大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小城市曾經的“土”已不再絕對。相反,很多時候,與某些大城市的千城一面相比,小城市的地域特色得以凸顯,成了一種“潮”。山東淄博的燒烤、甘肅天水的麻辣燙、貴州榕江的“村超”、江西南康的傢具……這些小城的走紅,實則是地方特色由“土”轉“潮”的生動案例,是年輕人認可、接納並推崇地域特色文化的表現。

扎堆“炫家鄉”的背後是當代青年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古往今來,人們對家鄉往往有著特殊的感情,對宣傳家鄉也有著天然的熱情。蕭紅的家鄉呼蘭“秋天最可愛”;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鳳凰“小河水流環繞‘鎮筸’北城下駛,到一百七十里後方匯入辰河,直抵洞庭”;鬱達夫心中的富陽“兩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間是一條清淺的水,有時候過一個沙洲”……文人雅士用的是飽含深情的筆墨,當代青年採用的則是拍視頻、做直播等方式。在他們的鏡頭裏,家鄉的山水、文化、風俗、飲食等都寄託著情感,都是最可愛的存在。為家鄉“打call”,讓家鄉的人、家鄉的景、家鄉的美吸引更多人,以流量留住人們的關注,本身就是在為家鄉發展積蓄能量。

我們當然不能指望每個小城都能舉辦影響廣泛的文體活動、出現現象級消費熱潮。不過,越來越多生於茲、長于茲的年輕人主動抓住機會,讓家鄉被更多人知曉,這份對家鄉的熱愛令人感佩。談論家鄉小城並不是一個令人羞赧的話題,相反,它可以成為自信的來源、流量的保證,這樣,更多小城的喜樂故事才會呈現在我們眼前,欣欣向榮的發展藍圖也會就此鋪展開來。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4日 10版)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