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政治進一步“右轉”將帶來哪些影響?
金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歐洲議會大選塵埃落定。儘管中間派穩住了陣腳,且仍佔多數席位,但極右翼力量強勢崛起也成為定勢。
初步統計結果顯示,在法國,勒龐領導的國民聯盟黨獲得32%選票的壓倒性勝利,是總統馬克龍領導的歐洲復興黨的兩倍多,導致馬克龍被迫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在德國,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擊敗總理朔爾茨所在的社會黨,讓執政的三黨聯盟嚴重蒙羞。義大利總理梅洛尼領導的兄弟黨支援率同樣飆升,獲得超過四分之一的選票,進一步鞏固其在國內的領導地位。此外,極右翼政黨在奧地利高居榜首,在荷蘭也取得第二的不俗成績。總體來看,歐洲議會中的兩大極右翼黨團將獲得131個歐洲議會席位。這還不包括德國選擇黨的15個席位以及歐爾班領導的10個青民盟席位以及波蘭聯邦黨的6個席位。
極右翼力量在歐洲政壇已不再處於邊緣地位,而是歐洲政治中的新銳勢力。極右翼政黨崛起的“新常態”,歸根結底是歐洲經濟、政治、安全和社會多重危機作用的結果,反映出歐洲整體日益走向保守的結構性態勢。極右翼政黨在中産階層和年輕選民中的吸引力上升。經歷從債務危機到移民危機,從安全危機到通脹和生活成本的不斷飆升,歐盟“失落的一代”的政治身份日益被危機和恐懼政治塑造。在主流政黨無法提供有效方案的背景下,極右翼力量的保守主義主張顯然更能契合其訴求。
極右翼力量上升直接事關歐盟政治穩定。馬克龍提前解散國民議會不啻為一場政治豪賭,不僅期待中間派政黨仍能在國內構建“防火牆”,還期待能夠恢復“理性投票”,重新確立其執政的合法性。但是,一旦失利,法國政治將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雖然勒龐的疑歐立場日益軟化,但其在經濟、移民、氣候等問題上的立場仍處於邊緣位置。德國朔爾茨政府同樣因在選舉中的潰敗,執政合法性嚴重被削弱,甚至不排除受壓提前舉行大選的可能。歐盟層面的政治穩定將同樣受到嚴重衝擊。此前,德法軸心已“失速”,當下,馬克龍和朔爾茨或成了“跛腳鴨”。相比而言,梅洛尼則獲得“造王者”地位,顯著增加了歐盟新一屆機構領導人産生的複雜性。更重要的是,極右翼領導人在歐洲議會代表的增加,疊加其在歐洲理事會話語權的增加,無疑會使歐盟層面的立法進程舉步維艱。
與極右翼強勢崛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復興歐洲黨團和綠黨的頹勢,尤其是綠黨在歐洲議會中地位的下降。綠黨最大的損失是來自法國和德國的代表團。該黨團將失去十幾名議員,規模從眾議院的第四大黨下降到第六大黨。綠黨積極推動的綠色協議是歐盟當前委員會的執政重點,更是其賴以實現競爭力、氣候變化和國際領導力的依託。但在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危機和通脹危機背景下,選民轉而反對主張綠色政治的政黨,綠色政策反噬效應顯現。可以預見,未來委員會將不得不在綠色政策目標上妥協,歐盟綠色轉型進程將面臨遲滯。
當然,歐洲政治生態的“右轉”在對外政策領域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援烏問題上,從社會層面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在援烏問題上面臨較為嚴重的社會分歧,恰是上述國家的極右翼力量在此次選舉中表現強勁,自然進一步加劇政府和民眾在援烏問題上的分歧。歐美關係上,如果歐洲的“右轉”與特朗普第二任期迎頭碰上,很難想像,均揣著民族主義情緒堅持“本國優先”的雙方,會産生怎樣的火花,同樣,一個日益重視“安全”的歐盟和推動開放的中國之間,失配的領域也會增加。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