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炒作“中國産能過剩”論,凸顯美國在全球競爭中的焦慮

2024-06-11 08:56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姚琨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6月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就世界環境日發表演講,再次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古特雷斯表示,地球正在向人類發出危險信號,而人類卻置之不理。從現在起到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每年下降9%,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才有望實現。然而,排放情況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如果1.5攝氏度的臨界值被逾越,將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威脅人類生存。

全球氣候治理的緊迫性要求加快推進世界能源轉型進程。中國的新能源産業對世界能源轉型貢獻巨大。但最近一段時間,美國高層官員卻頻頻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問題,指責“中國的過剩産能擾亂了全球價格,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利益”。 

先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發聲,稱外國的太陽能進口産品以低價涌入美國,這使得美國本土産品缺乏競爭力;然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跟著煽風點火,拋出“中國製造業産能過剩問題是現階段影響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會導致美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的謬論;隨後美國總統拜登打著應對所謂中國“産能威脅”的旗號,宣佈進一步提高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等産品的關稅。不止於此,美國還極力攛掇盟友,聯合對中國進行圍堵打壓。近期召開的G7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聯合聲明中特別提到對華貿易問題,繼續炒作“中國産能過剩”議題。

中國新能源産業真的“産能過剩”了嗎?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2030年,預計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將達到4500萬輛,而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産量是705.8萬輛,只達到預計需求的八分之一,即使按照每年20%的速度增長,也不可能在2030年超過全球總需求。美國片面地將商品出口等同於産能過剩,無非是混淆視聽。

美國的種種作為,連美國的學者都看不下去。5月31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在全球化智庫(CCG)演講時指出,中國“零碳”新能源産品不存在“産能過剩”。他表示,當前,全球正面臨嚴峻的氣候問題,亟需“零碳”新能源替代産品。而中國擁有先進技術和規模産業,中國生産的低成本清潔能源産品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和優質的服務。“對中國這樣一個在生産‘零碳’新能源産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立場,是一個潛在的歷史性錯誤。”

炒作中國“産能過剩”論,凸顯美式霸權的傲慢,也暴露了美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焦慮。近年來,中國科技産業發展勢頭迅猛,科技創新突飛猛進,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為代表的“新三樣”憑藉質優價廉風靡全球。但中國新能源産業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産供鏈體系和充分市場競爭之上的,取得的領先地位是比較優勢和市場規律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頻繁炒作所謂中國“産能過剩”問題,實際上是在為其自身的産業政策和經濟發展模式遭遇挫折尋找藉口,試圖通過抹黑中國來轉移國內壓力。

事實上,美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慣犯”。2022年8月,《通脹削減法案》經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成法,允許發放約3690億美元補貼,試圖通過高額補貼推動電動汽車及其他綠色技術在美國本土生産和應用。幾乎同期成法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也劃撥約500億美元,刺激美國國內半導體生産,試圖通過鉅額産業補貼和遏制競爭的霸道條款,推動晶片製造“回流”美國本土。按照美方邏輯,美國進行補貼就是“至關重要的産業投資”,別國進行補貼就是“令人擔憂的不公平競爭”;美國向世界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産品就是“自由貿易”,別國向世界出口有比較優勢的産品就是“産能過剩”。説到底,不過是美國打著所謂“産能過剩”的旗號,對別國先進産業進行打壓,以“公平競爭”為藉口搞保護主義,踐踏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是赤裸裸的霸淩霸道。

中國新能源産業的快速發展,符合世界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的需要,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美方應摒棄心口不一的虛偽和雙標,不要重蹈保護主義覆轍,不要阻攔世界能源轉型的趨勢,更不要削弱各方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努力。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劉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