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持續高位運作的中印貿易也時刻面臨著挑戰

2024-06-04 09: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王世達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南亞所副所長

近年來,中印雙邊貿易連續在千億美元以上高位運作,並保持持續增長勢頭。經貿合作有望成為中印關係中的閃光點。但需要看到,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印度也針對中資和中國産品採取了不少限制性措施,不利於中印經貿合作的長遠發展。對於來之不易的經貿合作成果,雙方有必要倍加珍惜。

中印經濟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近三年來中印貿易額都在1200億美元以上,且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外交部消息顯示,2023年中印雙邊貿易額達1362.2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75.4%。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1176.8億美元,較2020年增長近100%;中國自印度進口183.4億美元,較2020年下降3.5%。

從貿易結構上來看,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産品、化工産品和賤金屬及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礦産品及原料和化工産品等。相比而言,印度市場對於中國産品的需求明顯更大,尤其集中在工業製成品,包括電機及設備、電腦、伺服器、印表機、空調、壓縮機等。儘管印度也能在國際市場找到中國産品的替代産品,但因性價比因素仍傾向於購買中方産品。

不容忽視的是,中印貿易規模雖大,但中國對印度存在近千億美元規模的貿易順差,貿易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從中印彼此進出口貨物種類分析,中國對印貿易順差的根源在於兩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同時兩國産業結構存在較大的互補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尤其是製造業規模大、品類全,能夠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又因價格相對低廉,因此工業製成品的出口規模、品類都位居全球前列。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啟動經濟改革以來,其經濟亦保持了較快的增長,近年來更是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但在印度經濟體系中,第三産業長期佔據主體地位,而工業部門所佔比例相對較小。為此,2014年印度政府提出“印度製造”等倡議,希望推動製造業年均産值增長12%—14%,到2025年將製造業佔GDP比重由15%提升為25%,把印度打造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當前,距離莫迪提出“印度製造”已有10年。然而,受多重因素制約,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只在2015年一度達到16%,但此後就回落到2022年的 14.7%,距離目標反而“漸行漸遠”。這導致了印度出口能力始終孱弱,無法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因此,印度對華出口仍然集中在農産品和原料類初級産品。

印度意識到對華出口産品種類有限,但錯誤地將對華貿易逆差歸咎於所謂“中方市場準入障礙”。印度方面認為,印度大多數農産品和具有競爭力的行業——如制藥、IT等,都面臨所謂“中方市場準入障礙”,這導致了印度對華出口的初級産品價值遠不如中方對印出口製成品價值。從這一立場出發,印度在中印各層面交流中均提及這一問題,要求中方擴大對印度IT、醫藥、農作物等産品的市場準入。在雙邊自貿協定問題上,印度當前對簽署中印自貿協定態度消極,認為歷史上印度與貿易夥伴簽署自貿協定往往導致本國出現貿易逆差。如果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可能導致更多中國商品涌入,甚至會摧毀印度製造業。

近年來,隨著美國持續執行“拉印製華”策略,加上中印圍繞邊界問題發生衝突,印度在經貿領域採取了一系列對華限制措施,不僅以所謂“威脅國家安全”等為藉口將幾乎所有在印度投資和運營的中資手機程式趕出市場,還頻繁以合規性調查為手段對小米、vivo等在印手機廠商開出天價罰單。在雙邊經貿領域,印度也針對中國的光伏等新能源産品出臺了重點限制措施。

當前,中印經貿關係仍能保持上升勢頭實屬不易,雙方尤其是印度方面有必要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避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切實遵循市場經濟原則,以密切經貿合作實現中印彼此的發展雄心。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責任編輯:唐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