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從“大食物觀”看領袖的家國情懷和戰略眼光

2024-05-18 08: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徐成芳 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潘欣欣 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內蒙古建築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心頭的深深牽掛。無論是早年的知青歲月,還是地方履職期間,再到成為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提出了“大食物觀”。

“大食物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直面全球糧食供應存在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中國糧食供給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現實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遵循自然生態迴圈規律,順應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變化新趨勢,為滿足人民群眾的食物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和更高層次糧食安全需求作出的戰略部署。

“大食物觀”的核心內涵在於以糧食安全為基礎,緊緊依靠科學技術,不斷調整食物的生産結構,豐富擴大食物來源,構建一個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來源多元、結構合理、供應充足、營養健康、綠色安全的食物體系,保障食物可持續供給,確保讓中國飯碗更穩更牢地端在人民手中。從“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到“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産業”,習近平總書記的“大食物觀”不斷豐富完善,是習近平總書記秉持天下之大、黎元為先“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

從“以糧為綱”到“大食物觀”,解決“吃得上”到“吃得飽”的問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寧德,經濟總量排在福建全省末尾,每人平均佔有糧食低於全省水準,部分農民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走遍閩東9個縣,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鎮。在充分調研當地的實際情況後,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大糧食觀”:“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為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大糧食觀念替代了以糧為綱的舊觀念”,並且強調要“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30多年來,福建在“大食物觀”的科學指引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依託自然稟賦、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拓展傳統糧食生産邊界,優化食物供給結構,形成畜禽、漁業、蔬果、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産業,成功踐行了“大食物觀”,成為其他省區學習借鑒的鮮活樣板。

從單一生産向多元供給轉變,解決“吃得飽”到“吃得好”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抓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問題,一次次深入基層考察種植、養殖基地,關心百姓“舌尖上的幸福”,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大食物觀”的理論內涵。2015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將“大食物觀”上升到黨的治國理政方略之中。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這既是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順應食物結構變化升級趨勢、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必然選擇。在2022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並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進一步明確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些舉措,進一步促進植物動物微生物食物消費佔比平衡,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食物多樣化需求,讓老百姓的食物更多樣、更營養、更健康。

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生物資源拓展,解決“吃得好”到“吃得優”的問題。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在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強調“穩産增産根本出路在科技”,應“加快構建適應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在食物供給上,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種質資源技術、農業基礎設施與裝置技術、生産技術創新,拓展和創新食物生産方式,提高農業資源整體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産效率,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營養價值;運用生物育種、合成生物學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不斷挖掘食物供給潛力,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加快實現食物供給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加強農産品品質全程監管,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安全、健康的食品,築牢食物安全底線。

從“吃得上”到“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優”,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與時俱進拓展和深化食物安全的邊界和戰略,賦予了“大食物觀”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在“大食物觀”的指引下,中國糧食産業取得了顯著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超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糧食生産實現“二十連豐”。2023年糧食總産量達1.39萬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9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農業産業鏈條不斷完善,“産、購、儲、加、銷”各環節加快轉型升級,糧食供給保障能力不斷提高,農産品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品牌化。居民膳食結構逐漸平衡,中國居民食物消費基本完成從“吃飽”向“吃好”躍遷。

“大食物觀”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家國情懷和長遠的戰略眼光。“大食物觀”的成功實踐,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其在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和繁榮的同時,也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提供有益借鑒,為全球糧食增産作出積極貢獻。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