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做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題”

2024-05-17 09:11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元代龍泉窯青瓷硯滴,化身一葉扁舟悠遊于藍天碧波間;明代《永樂大典》中一個個古樸的文字,隨著光影穿梭眼前……在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數字版本+沉浸多媒體空間”形象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讓遊客在沉浸式觀看中感知歷史脈搏、涵養文化自信,彰顯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巨大潛力。

做好文化和科技的“融合題”,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12年以來,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名單已陸續公佈5批,有力增強了文化領域的科技應用和自主創新能力。2023年,我國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數字出版等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超5.2萬億元,增速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7.1個百分點。可見,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不僅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而且能夠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文脈薪火相傳。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激發文化創新活力。“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這項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對12405件(套)中國繪畫藏品進行匯集整理,並利用高精度圖像採集和數字化技術建立起海量的圖像數字資源庫,讓文化傳播路徑更加立體、多元。文化是歲月的沉澱,科技代表時代的前沿。以科技賦能讓歷史文化獲得時代表達,不僅能促進文化産業形態、內容和傳播方式的變革,而且有助於提高文化創新的效率、廣度和深度。

文化發展需要科技支撐,科技發展也離不開文化滋養。文化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智慧源泉。先進文化能從價值取向、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消費方式等方面,對科技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産生深層次影響。比如,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融合時尚創意與現代科技,首創數字化綠色印染技術,並推出絲綢行業實用圖形AI大模型。杭州亞運會期間,該公司推出AI絲巾定制小程式,“一條絲巾從設計到生産再到拿到實物最快僅需2小時”。當今時代,文化“富礦”正從多個維度融入各領域的生産創造中,成為科技創新的靈感和“燃料”。

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又要發揮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還應進一步深化改革。營造創新生態,需要優化産業佈局與監管方式,搭建産學研用協同平臺,促進科技企業、文化企業實現跨界融合;激活創新動力,也要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促進成果轉化提速,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後一公里”。構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快車道,有助於形成更豐富的創新成果。

當今中國,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厚滋養,也日益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高地,這為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實現文化和科技雙向賦能,將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單位:浙江省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