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在行動上做實做細“組團式”幫扶

2024-04-19 17:21

來源:旗幟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開展“組團式”幫扶,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化德縣搶抓這一重大機遇,以黨建為引領,充分借力北京優秀人才智力、渠道與經驗等優勢,多措並舉做實做細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

“輸血+造血”解決“看病難”問題

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北京市西苑醫院對口幫扶化德縣人民醫院、化德縣中蒙醫院以來,兩地黨委、政府制定了幫扶三年行動方案,通過了“123幫扶計劃”, 緊緊抓住“臨床能力提升工程”和“專科品牌建設工程”兩項核心工作,推進“專科建設”“人才培養”“醫院管理”三項任務,助力醫院發展,讓當地群眾不出縣就能免費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學科建設上,創新“組團式搶救”新模式,一人主導、多人配合,累計搶救急性心梗、肺栓塞、結核性腦膜炎等危重病人30例,院內會診100余人次。在技術創新上,先後開展了急診胃鏡下止血手術,胰腺炎、病毒性腦膜炎中醫藥治療;引進了急診心臟介入手術、支氣管鏡檢查術、超聲引導下疼痛微創治療等新技術新項目14項,累計完成急診介入5例,擇期13例,診療患者1萬餘人次,縣人民醫院服務能力快速提升,消化科、呼吸科、疼痛康復科業務量分別增長63%、100%、200%,提升了醫院臨床服務能力。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幫扶團隊以“五大中心”建設和常見病規範化診療為重點,確定“一中心一基地”的專科發展定位,即縣域“專科診療中心”和“人才培訓基地”,實施“足不出縣,看北京專家”醫療品牌創建活動。通過5位專家帶動各自科室,推進專科品牌建設和繼續教育品牌輻射,打造群眾信賴、基層認可的區域醫療中心。

“理念+實踐”解決“提升難”問題

堅持黨建引領,緊抓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機遇,充分利用幫扶資源優勢,聚焦教育品質、師資力量、學生素質、管理水準“四個明顯提升”,強隊伍、促改革、抓服務,全力提升化德縣教育教學水準。

明確班子成員分工,配備辦公設備及生活設施,為幫扶團隊開展工作打牢基礎。及時掌握幫扶教師身體健康情況與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問題,切實解決幫扶教師後顧之憂。嚴格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形成教育品質階段總結交流制度,受扶學校教學幹部跟崗學習制度,組織數十名教育工作者參與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教育規劃等4個課題,並在縣第一中學成立數學、生物工作室,在職業中學成立“百德”名師工作室和“職業體驗”名師工作室;同時,還成立了廣告設計與製作、服飾手工等4個學生創業工作室,開展各類培訓32期,904人參與培訓。圍繞教育幫扶重點,建立幫扶需求清單,多渠道與對口幫扶單位對接溝通,完成了10名優秀學子東直門中學代培計劃和學生赴北京開展東城職教宣傳月展示和北京博物館研學活動,先後開展了書法、繪畫、音樂等9門社團課程,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開展教研等活動。

“科技+産業”解決“發展難”問題

以縣鄉村産業提質為目標導向,實現京蒙産業協作幫扶帶動作用,助力鄉村振興深入推進。

開展小麥、燕麥、牧草、肉羊等産業線上線下技術培訓21場762人次,結對幫帶本地科技人員42人,指導應用新品種新技術102個。選派30余名優秀農技人員積極開展技術服務、推廣和攻關等工作,累計開展下鄉幫扶160人次,對接服務産業14個、經營主體36個。

幫扶團隊根據調研分析,試驗小麥、馬鈴薯、牧草示範品種58個,示範面積達1400畝,建立種養殖基地6個,解決了10余項種植加工利用技術問題。深入探索生物有機肥料研發與應用和馬鈴薯、糖菜等專用複合肥研發課題,實施現代生態農業科技項目,集中建設集優質馬鈴薯新品種選育、擴繁、銷售、品牌化運營為一體的全産業鏈項目,吸納200余人就業,每人平均年收入5.3萬元。

(作者宋智芳係內蒙古化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