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政策中的“矛盾與糾結”
劉在波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本月初,耶倫再次來到中國,開啟她擔任美國財長以來的二度訪華之行,也是2024年美國首位訪華的現任高官。耶倫本次訪華的言行,凸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中的矛盾心態、複雜情緒和糾結行為。
耶倫訪華是中美元首通話的直接結果之一,是兩國領導人線上通話延伸出的“線下活動”,目的是進一步穩定中美關係,特別是穩定中美經濟關係。耶倫訪華之前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對於這一目的也給予確認。就當前來看,毫無疑問,美國對於穩定中美關係特別是中美經濟關係的需求更強烈、更急迫,這也是拜登在兩國元首通話結束後立即派遣耶倫訪華的重要原因。
當前,美國國內經濟發展正遭遇巨大挑戰,深陷債務泥潭,美債危機隨時可能爆發。而這些挑戰和危機,僅僅依靠美國自身力量無法解決,拜登政府對此有著清醒認識。雖然美國政客和媒體習慣性“唱衰”中國,但現實卻“事與願違”。中國經濟發展仍然保持較快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且發展前景持續向好。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美國國債海外第二大債主,中國的支援是華盛頓的重要訴求。
但耶倫在有求於中國的同時,卻又不願給世人留下美國至少在某些領域已弱于中國的觀感,因而對中國進行“雞蛋裏挑骨頭”式的無理指責,多次就中國新能源出口發表“産能過剩論”。但實際上,拜登政府在反對中國的新能源産業政策同時,不斷推出産業政策,扶持本國新能源産業的發展。究其原因,不過是中國新能源産業的蓬勃發展衝擊了拜登政府的産業政策效果,因此,上演了一場“只許美國放火,不願中國點燈”的雙標戲碼。
耶倫訪華在美國各種內部矛盾的推動下成行。美國國內日益增強的選舉壓力,迫使拜登政府穩定中美關係,並在打壓中國和對華保持溝通的矛盾中保持微妙的平衡,以盡可能拉攏不同的支援者。不管是拜登還是耶倫,都多次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現實中美國對華的打壓措施卻還在不斷“更新”,如剝離TikTok、限制對華企業的境外投資、對中國先進晶片製造商實施制裁等。這些事件説明,美國對華的矛盾是普遍的,短期內難以消除,而伴隨著中國發展復興進程,美國對華的憂懼和敵視也將加深,新的矛盾會出現,舊的矛盾還可能激化。因此,中國也需冷靜看待耶倫訪華期間的“友好緩和”言論,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耶倫訪華之行,也凸顯美國維繫自身霸權地位的捉襟見肘。美國已喪失依靠自身努力或影響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需要借助中國等國家的力量才能解決自身問題,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中國對世界影響力的提升。面對中國的發展壯大,美國的心態同樣矛盾——既希望中國的發展為美國帶來紅利,又擔憂中國過於強大影響其霸主地位。但客觀地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是大勢所趨,這種大勢美國壓不了也擋不住。
歷史上,美國曾多次不擇手段地打擊自己認定的所謂“競爭對手”。但這一次對美國來説,不會那麼走運,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競爭對手”。未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嚴峻性會愈發凸顯,美國對華的“矛盾與糾結”心態將進一步加劇。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