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文雄作為拜登“國賓”的代價
李若愚 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四川師範大學日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去年下半年,日本自民黨黨內眾多成員從政治資金中收取“回扣”事件曝光,這令擔任自民黨總裁的岸田文雄焦頭爛額,早已低迷的支援率也一跌再跌。原本被認為缺乏內政經驗的岸田,只能寄望通過自己的“老本行”——外交來挽回顏面。
因此,岸田在4月8日踏上了7天的訪美之旅。對於岸田此次訪問,美日媒體均稱,這是日本在任首相時隔9年再次以“國賓身份”訪美。邀請岸田訪美的拜登,同樣希望以高調接待到訪的日本首相來解決自身困難——盡可能拉升低迷的支援率。就這樣,日美雙方對“以最高規格的國賓待遇招待岸田訪美”一拍即合。
從結果上看,日美兩國是各取所需。“日本首相史上第五次以國賓身份訪美”“第一位用英語向美國全體國會議員發表演説的日本首相”,拜登給足了岸田“面子”,而美國則收穫了“裏子”。
縱觀日本首相的五次以“國賓身份”訪美歷史,日本都是以“裏子”換“面子”的一方。1987年,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應美國總統裏根之邀,初次以“國賓身份”訪美,獲得“國賓待遇”的代價是,日本被迫接受美國提出的“日本軍費要突破不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1%”,且向裏根保證將下調政策性利率。即便日本如此退讓,日美關係的一時好轉也未能讓美國心慈手軟,美國還是在次年出臺《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1989年,老布希取代裏根成為美國總統後,更不顧忌前任對日本的承諾,在鋼鐵、汽車、半導體等貿易領域啟用“超級301”條款,對日實施經濟制裁。若特朗普在接下來的美國大選中取代拜登,岸田今天的努力也將同樣清零。
岸田訪美取得的“成果”,要麼是新瓶裝舊酒,要麼乾脆就是來自美國的授意。確認日本處於美國的“核保護傘”之下,便屬於前者。早在1965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就對日本首相佐藤榮作説:“日本不必持有核武器,因為美國有了。如果日本為了防衛而有核遏制的必要,美國將履行承諾為日本提供。”因此,拜登“日本處於美國‘核保護傘’下”的保證,只是老調重彈。
美國支援日本加入“奧庫斯”(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屬於第二種情況。畢竟,美英澳三國聯合聲明早已白紙黑字地寫明瞭日本未來在組織中的職能——籌措資金。“升級日美軍事同盟”則屬於兼而有之。“希望日本增加軍費”“日本應具備對敵反擊的能力”等都是美國對日本提出的要求,並且已經在岸田任內得到初步落實。至於重組駐日美軍司令部,以建立更加有效的聯合指揮機制,無疑單方面有利於美國。根據美韓聯合司令部的指揮機制,美國可以直接指揮韓軍,而現在的駐日美軍司令部卻無權指揮日本自衛隊。美國倡議“升級”日美安保體制,顯然不可能是為了讓日方有機會對駐日美軍發號施令。
國家戰略層面,拜登政府對岸田的最大訴求,就是確保日本成為其對華政策的堅定支援者。把中國視為“唯一戰略競爭對手”的拜登政府,為避免單獨直面中國,在亞太地區加緊拼湊、充實各類“小多邊”機制,如美日澳印四邊機制,以及美日澳、美日韓等三邊協作機制。
回顧拜登政府的“國賓外交”,不難發現,其軌跡與對華戰略高度重合。在岸田之前訪美的四位“國賓”分別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南韓總統尹錫悅、印度總理莫迪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除法國是美國在北約的傳統盟友外,來訪者正好對應了美日韓三邊協作與美日澳印四邊機制。顯然,日本方面引以為傲的“國賓外交”,不過是白宮對華戰略的一枚棋子。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