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一片“金葉子”,可做大文章

2024-04-15 09:0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又到今春産茶季,在湖南古丈,四川青川,貴州普安、沿河、雷山等地,數千萬株原産于浙江安吉的優質白茶“白葉一號”正滿披白毫、如銀勝雪地煥發著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搖錢樹、脫貧致富的“金葉子”。追溯其生機勃勃的源頭,在有中國“白茶之鄉”美譽的浙江省安吉縣,遍山白茶之中,一株樹齡上千年的古白茶樹正是這一切奇跡的發源與見證。

這棵1.5米高的古白茶樹原本並不顯眼,當地農技人員偶然發現其葉白脈翠的顯著特徵,經鑒定為古籍中所記載的少見珍稀茶樹良種。通過多番保護培育後,現在安吉廣泛種植的“白葉一號”茶樹母本,均源於這棵古茶樹。不僅如此,隨著數千萬株白茶茶苗陸續走出安吉,相繼撬動了湖南、四川、貴州等各地的綠色生態産能,更多的百姓因此而受益。

重視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技藝再造與傳承,讓蒙塵的傳統茶文化IP在鄉村建設中重新綻放出熠熠光輝。以“幹茶顯黃、湯色杏黃、葉底嫩黃”三黃而著稱的“平陽黃湯”在眾多綠茶中獨樹一幟,而被稱為“中國黃茶第一村”的浙江新聯村20年前還是一片荒地。積極復原業已失傳多年的非遺工藝技藝,正成為包括新聯村在內的多個傳統茶原産地推動山鄉生態建設、打造獨特地理産品優勢的金鑰匙。我國茶文化資源異常豐富,發揮差異化優勢、避免“千村一面”,是眾多茶産地實現新一輪生態轉型的關鍵。以非遺制茶為龍頭,大力發展特色化生態經濟,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和品種資源優勢,不斷挖掘開發區域茶文化IP的公共品牌示範效應,正成為進一步激發地域經濟活力的有效手段。

積極發掘傳統茶文化中土地利用的生態智慧,歸納總結古老而獨特的農耕文明經驗,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文化傳媒手段,可為當今其他區域特色農林産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千餘年來,雲南景邁山先民模擬和利用森林生態環境,形成“人、茶、林共生”的山地人居環境典範,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産。包括景邁山在內的眾多茶産地正積極利用文化名片帶來的流量效應,為全國旅遊市場高品質生態轉型貢獻力量。隨著“茶山+”文旅規模示範效應的逐步形成,眾多短視頻平臺以及相應人才進入鄉村,開啟了全新的推廣模式,吸引了更多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入駐鄉村。非遺集市、鄉村美術館等山鄉新型業態與茶山、村落等打卡景點形成極富個性的動態交互模式,為鄉村文旅發展增添新亮點。

一片“金葉子”,可做大文章。從安吉古茶樹的發掘,到“平陽黃湯”的復原,再到景邁山構建世界茶文化生態示範效應,持續壯大的茶經濟反映著茶文化的不斷構建與創新。描繪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離不開獨具特色的文化加持,堅持生態理念與綠色創建有效融合,正日益成為區域經濟差異化發展佈局中的重要環節。

 (作者:李咏瑾,係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