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東南亞國家高層為何密集訪華?

2024-04-12 08: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劉曉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近日,印度尼西亞當選總統普拉博沃、寮國副總理兼外長沙倫賽、越南外長裴青山、東帝汶外長賁迪拓、越南國會主席王庭惠、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泰國公主詩琳通等相繼訪華。

在美國“重塑中國周邊環境”戰略持續衝擊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合作架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擾亂中國東盟合作進程的背景下,東南亞國家高層代表密集訪華,以實際行動表明東南亞國家仍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和平穩定與合作共贏仍是地區發展大勢。

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基礎依然牢固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倡議以來,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已走過十餘年歷程。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斷被東南亞國家接受,中國已經和寮國、柬埔寨、緬甸、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就共建雙邊命運共同體達成重要共識。

近期,在同印尼、越南訪華領導人會談時,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構建具有地區和全球影響力的中印尼命運共同體,以及推動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更多成果。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長遠意義和戰略意義不斷彰顯。

伴隨著地緣政治變局頻發和大國競爭加劇,東南亞國家維持平衡外交的難度也日益增大,借由傳統的“安美經中”策略左右逢源的空間越來越小。尤其隨著域外大國以所謂“價值觀”或“安全風險”為名,持續擾亂地區合作進程,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面臨著更大外部壓力。不過,東南亞國家高層代表密集訪華,説明和平穩定發展仍是中國和東盟的共同主題,也是雙方合作的最大公約數。中國與東盟國家已成功打造全球經濟增長高地,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走向縱深,有效維護了區域産供鏈的穩定暢通。

未來,中國更應推動與東盟的産業合作,實現區域産業鏈供應鏈的深度整合,夯實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根基,為地區和平穩定、共同繁榮貢獻力量。

和平穩定與合作發展仍是地區國家的共同訴求

和平穩定是地區國家的共同願望。東盟成立於陣營對抗的冷戰時期,將開放包容的多邊機製作為最基本的地區合作方式。同時,東盟有意將周邊大國納入自身倡導的規範體系搭建“東盟+”結構,從而確立起自身在區域中的中心地位。因此,面對“站隊”的外部施壓,東盟國家領導人多次表示堅持團結自主和維護東盟中心地位,不願成為大國博弈的競技場和任何國家的代理人。

中國始終將東南亞視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將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周邊地區,作為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條件。

合作發展仍是地區主題。中國優勢和東盟需求契合度較高,雙方已有一定的産業分工合作。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和東盟均希望通過經貿合作升級來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企業需要進行國際佈局獲得更高的國際競爭力,而東南亞國家也希望在承接中國産業轉移的過程中完成自身的産業升級。尤其是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政策紅利推動下,中國與東盟的産業合作動能強勁,有望實現區域産業鏈供應鏈的進一步整合。雅萬高鐵是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中老鐵路成功將寮國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越南河內吉靈-河東線輕軌、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基建項目均顯著提升地區互聯互通水準,對東南亞國家發展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

隨著RCEP的實施和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建設,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持續深化。中國與東盟已連續四年互為最大貿易夥伴。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就達9932億元人民幣,增長8.1%。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額持續攀升、雙向投資額穩定增長,東南亞市場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優選目的地。無論是基建項目、産業合作,還是企業“出海”,帶給東南亞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先進技術和發展機遇。可以説,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框架下的諸多務實合作,構成了地區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原動力。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