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重申“不脫鉤”卻仍對華打壓,耶倫等美高官為何屢屢言行不一?

2024-04-11 08:3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付隨鑫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4月4日至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再次訪華。值得注意的是,在兩次訪華過程中,耶倫都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半導體、電動汽車等領域不斷升級對中國的限制與打壓。這種“言行不一”,暴露了美國政府的虛偽及其對華競爭戰略的困境。

近年來,美國認為中國在各方面都對其構成嚴重挑戰。美國兩黨將中美關係定位為“戰略競爭”,明確放棄了對華“接觸戰略”。美國政府認為對華經濟依賴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因而強行對華“脫鉤斷鏈”“去風險”。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秉持“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觀念,對中國的各種打壓均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拜登政府2022年和2023年兩次發佈的打壓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行政令都宣稱,其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利用美國技術開發可用來對付美國的尖端武器。

國內政治也要求美政府對華實施限制與打壓。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反對自由貿易的浪潮在美國方興未艾。美國政府大力宣揚所謂“中國衝擊論”,聲稱從中國進口的産品使美國喪失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對美國的製造業地區造成了嚴重衝擊。由於受自由貿易衝擊的白人藍領聚集在美國大選的關鍵搖擺州,兩黨都不得不竭力迎合他們的貿易保護訴求。面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的增長,正在進行大選對決的拜登和特朗普,都竭力宣揚所謂的第二輪“中國衝擊”,提出對中國實施新的關稅和技術限制。

儘管美國的國家戰略和國內政治要求對華“脫鉤”和打壓,但它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受其掌控的現實。中國發展是無法阻擋的。中國的製造業在2010年就超過美國,已經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的比重高達30%,而美國僅佔15%。中國的産品具有強大的價格和性能優勢,美國即使強行建立貿易壁壘也不可能完全無視市場規律。

儘管在美國政府的打壓下,2023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有所下降,但仍高達4000多億美元,而且大量中國商品通過墨西哥和東南亞等地的轉口貿易進入美國市場。這説明美國民眾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旺盛,中美兩國的經濟相互依賴是客觀現實,美國政府無法單方面與中國“脫鉤”。就電動汽車而言,中國已經建立起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完整的産業鏈,掌握著最先進的電池製造和礦物加工技術,擁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儘管美國政府竭力打壓中國電動汽車産業,但特斯拉不得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福特公司也試圖引進中國動力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技術。

在願望與現實嚴重背離的情況下,美國政府至多能在少量關鍵領域做到對中國“脫鉤”或“去風險”。尤其是美國國防工業,一直在堅定地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美國國防部禁止採購中國企業生産的電池,還斥鉅資與澳大利亞等國合作開發稀土,試圖減少在關鍵礦物方面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動美國企業實施所謂的“友岸外包”“中國+1”“回岸製造”“近岸外包”等對華“去風險”策略,甚至直接強迫美國企業剔除中國供應鏈要素。蘋果公司自2017年開始將越來越多的代工廠和供應鏈轉移到印度和越南等地。美國國會制定的所謂“涉疆法案”強迫美國企業不得從中國新疆採購貨物或服務。

此外,美國政府還引誘企業將生産從中國回流到美國。《晶片與科學法》為在美國生産晶片提供527億美元的補貼,但該法禁止獲得補貼的企業未來10年內在中國建設或擴建先進的半導體工廠。《2022年通脹削減法》為美國企業提供每輛電動汽車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同時規定享受補貼的車輛中不能包含中國生産的電池組件或關鍵礦物。

對於耶倫等美國高官不尋求與中國“脫鉤”的説辭,更重要的是觀其行。他們可能試圖將“不脫鉤”作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由於美國政府本質上不會輕易停止對華戰略競爭,美國企業針對中國的各種“去風險”措施將是相當普遍和持久的趨勢。這可能對中國的出口、技術創新、産業升級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無論是為了發展國內經濟,還是儘量穩定中美關係,都有必要妥善處理美國企業的對華“去風險”行動,包括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切實改善營商環境,同時也有必要採取適當的反制措施。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