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耶倫訪華:意義積極但效果待觀察

2024-04-09 10:5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孫立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所長助理

4月3日-9日,美國財長耶倫訪問中國,與國務院總理李強、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等多位中方高層領導進行富有成效的磋商交流,並與中美商界、學界代表深入交流互動。

作為美國內外經濟政策的主要“掌舵者”,耶倫時隔9個月第二次訪華,且超長的6天行程實屬罕見。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中美經濟關係充滿韌性的積極信號。

此訪的積極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及時落實中美元首通話的最新精神。4月2日,中美元首再次通話,肯定當前中美關係企穩態勢,雙方一致同意工作團隊落實好“舊金山願景”。因此,耶倫再次訪華,是推動中美在經濟金融領域溝通合作、就雙方關切問題坦誠交流、全面落實兩國元首最新通話精神的務實之舉。

二是為大選年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注入積極因素。美國2024年大選的黨內初選已塵埃落定,特朗普與拜登兩位老人的再次對決拉開序幕。政治撕裂、府會對立、社會分化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選舉政治裹挾美國當前對華政策,加劇中美關係不確定性風險。而耶倫再次訪華,對“中美不能經濟脫鉤”“期待健康的中美經濟關係”等作出表態,有助於中美關係務實地朝正確方向前進,增加中美關係的確定性。

三是務實推進中美經貿溝通與合作。耶倫此訪準備充分,美國財政部網站也罕見地跟蹤報道其行程,及時更新動態和聲明。美方可謂帶著“希望和關切”而來,其中合理的訴求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中方的積極回應和互動。中美同意將就國內和全球經濟平衡增長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兩國也一致同意啟動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反洗錢聯合合作與交流,以擴大打擊非法金融和金融犯罪。同時,中方就“經貿問題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美方對華經貿限制措施”等問題表達嚴重關切,期待美方作出政策調整。表達直接、溝通坦誠,雙方互動取得很好的效果。

不過,耶倫也曾多次強調,發展對華經貿關係的前提和基礎是必須“維護美國和盟友的國家利益及人權”。她在主張中美積極互動的同時,也有對華經濟競爭思維。耶倫此行,也有三大問題值得關注:

一是美方錯誤解讀“産能過剩問題”。在太陽能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國企業發展朝氣蓬勃,具有強大的全球競爭力,不僅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商品,還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美國相關企業競爭力下滑,是過分強調産業安全、強制供應鏈轉移、技術優勢減弱而導致經濟效率低下的必然結果,與中國的産能問題毫不相干。李強總理強調:“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産能問題。”應從全球經濟供需平衡角度思考問題,並不能説凡是美國企業不擅長的,就是産能問題,必須採取保護措施。凡是美國企業擅長的,就應該效率優先,迫使他國打開市場。

二是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和安全化。美國多家媒體關注“耶倫要求中企不要試圖幫助俄羅斯”的小細節,實則是美國濫用經濟霸權和制裁工具,將經濟力量“武器化”和“意識形態化”的具體體現。這已經嚴重動搖既有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加速世界經濟體系“碎片化”。

三是片面強調美國企業在華利益。耶倫稱,三分之一的在華美國公司表示與當地競爭對手相比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事實上,中國始終致力於進一步改革和市場開放,改善國內營商環境、強化外資信心。最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列為重點工作。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以至於所分“蛋糕”變小也並非不公平,與其期待美國政府對華施壓,不如將心思放在擴大投資規模、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強企業競爭力上。

中美經濟無法“脫鉤”是客觀事實,充滿分歧與挑戰也是事實。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應當負責任地管理雙邊經貿關係。耶倫此訪的總體態度不錯,但實際效果還需美方能將承諾落到實處、言行一致。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指引,推動雙邊經濟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