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立足實際 搶佔“新”機

2024-03-28 10:16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對話人:

常  晉  本報評論員

崔文佳  北京日報評論員

王慶峰  南方日報評論員

常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産力”成為高頻詞。北京和廣東都是科技資源富集地區,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前沿地區,也都將其列為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兩地如何“破題”?

崔文佳:新一代數字科技不僅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四成。基於産業優勢,北京以“數”為先,搶佔“新”機。加快制度建設,豐富應用場景,提前佈局數字基礎設施,構建數據資産登記、評估、交易等基礎平臺……打破數據供需壁壘,讓數據資源的價值快速釋放出來,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打開突破口。

王慶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關鍵在於培育形成新産業。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始終緊跟並把握科技前沿變化,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發展未來産業。比如,廣東搶抓發展機遇,轉型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大省,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同時,錨定智慧化這一新方向,推動自動駕駛與車聯網産業快速發展,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智慧網聯汽車測試應用體系。持續開闢産業發展新賽道,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方能夯實新質生産力發展的産業基礎。

常晉: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積聚力量進行基礎性引領性攻關,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這方面廣東有何新亮點?

王慶峰:對各地來説,關鍵是立足自身實際、發揮比較優勢,找到適合自身的方法路徑。縱向上,廣東構建囊括“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讓科技創新不再局限于單一領域、特定環節。橫向上,廣東強化粵港澳創新協同、資源共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積極聯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參與重大科研攻關任務,激活融通創新的一池春水。以系統思維、整體眼光看待科技創新、整合科技資源,各領域各環節相互支撐、科技和産業共生共榮,才能不斷激發科技創新的潛力。

常晉: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這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要求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打通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對此北京有什麼新思路?

崔文佳: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破除制約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各類障礙,與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當前,北京已進入減量發展的新階段,越是減量發展,越要依靠科技創新賦能,越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清除隱性壁壘,優化營商環境,優服務、調結構、轉動能,以“減量”提升效率、激發活力,一減一增中蘊含著高品質發展的辯證法。

常晉:創新之道,惟在得人。發展新質生産力,還需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形成良好的培養模式、人才結構與發展氛圍。兩地有哪些新做法?

崔文佳:的確,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第一資源。北京大力培養積體電路等重點産業急需緊缺人才和複合型人才,更大力度保障各類科技企業引進優秀高校畢業生,試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包乾制”,為科研人員“減負鬆綁”,併為來京創業、留學、居住的海外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方能不斷厚植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土壤。

王慶峰: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近年來,廣東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同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2023年末,深圳推出人才新政30條,提出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問出身培養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遺餘力服務人才,凸顯了求賢若渴的態度和誠意。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將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持續注入澎湃動能。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