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美式民主”呈現制度性衰落

2024-03-26 17:1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陳超  當研院治國理政研究中心

近年來,美國黨派鬥爭日趨尖銳,民眾對立情緒愈加激烈。民調機構蓋洛普諮詢公司最新調查顯示,對“民主在美國的運作方式”表示滿意的人僅有28%,創下歷史新低。2021年國會山騷亂事件標誌著美國社會自上而下的分裂程度達到歷史新高,對美國的民主政體構成了自內戰以來最嚴重的威脅。

“民主是否仍是美國的神聖事業?”今年1月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發表2024年大選第一站演講中如此反問道。隨後,拜登在2024年國情咨文演講中再次提出,“自由和民主在全世界受到攻擊,現在,美國正面臨著聯邦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時刻。”

事實上,美國民主的真正威脅來自其國內政治。《外交》雙月刊認為,政黨將社會分裂為勢不兩立的陣營,公民的社會和政治成員身份日益重疊,導致社會凝聚力和政治穩定性遭到破壞。知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英國《經濟學人》發文指出,美國社會兩極分化嚴重,幾乎在任何問題上都難以達成共識。

民主是聯合國的普遍核心價值觀之一。《聯合國憲章》開首語“我聯合國人民”的表述反映了基本的民主原則:主權國家的合法性來自人民的意志。聯合國大會第60/1號決議第135條重申:“民主是一種普世價值,其基礎是人民自由表達決定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制度的意願,並充分參與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民主國家有共同的特點,但是民主不存在單一模式,它不屬於任何國家或地區,並重申必須適當尊重主權和自決權。”

近年來,所謂“美式民主”呈現制度性衰落。民主多樣性研究所研究認為,2022年全球普通公民享有的民主品質跌至1986年水準。經濟學人智庫2023年全球“民主指數”報告,將美國從“完全民主”降級為“有缺陷的民主”。

近日,美國霸權主導下的第三屆“民主峰會”在南韓首爾舉行。在美國拉攏的前兩次“民主峰會”上,許多國家沒有出現在“餐桌”上,自然出現在“功能表”裏,所有不接受美國民主模式為唯一有效模式的國家,都遭到美國的敵視。

以技術促進民主還是以技術鉗制民主?當今世界數字化程度快速提升。世界銀行集團《2023年數字化進展與趨勢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和人工智慧發展的影響,全球數字轉型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但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數字技術對民主治理的影響,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一方面,數字革命使資訊獲取更加民主化,極大地提升了聯網聯通水準,賦予民眾表達意見、參與政治話語和各種事業的權利。另一方面,數字民主的興起也對傳統民主價值觀和法治提出了挑戰,錯誤資訊和虛假資訊充斥著整個網路世界。

縱觀三次“民主峰會”,拜登在首屆“民主峰會”上發起“總統民主復興倡議”,將技術促進民主作為該倡議的五大支柱之一。美國國際開發署發起“增進數字民主倡議”,提出“讓技術推動民主原則和人權的發展”。此外,美國還在相關條文中明確美國在促進技術競爭、隱私保護、提高技術平臺演算法和內容審核決策透明度等方面的優先事項。近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第三屆“民主峰會”上再次提出“要確保技術維持和支援民主價值觀和規範”,採取措施打擊數字跨國壓制和外國商業間諜軟體帶來的風險。

美國同盟友名義上提出遏制“數字威權主義”,實質上是維護本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霸權地位。技術應該成為推動民主治理變革的積極力量,唯有破除西方民主“唯一論”“普世論”,積極探索新的民主理論與實踐路徑,才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