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為何強調“因地制宜”?

2024-03-13 10:01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劉平平 陳曦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從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産力”,到今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系統闡述,再到此次全國兩會期間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已多次談到新質生産力,為我國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此次,他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是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最新論述,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和路徑。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新格局新時代新征程發展的必然要求。放眼全球,世界格局正在重塑,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強國與新興大國間的競爭博弈進一步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資訊、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産業發展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的態勢。聚焦國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歷史性交匯,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以使用數字技術構建數字化平臺為核心,強調基於知識、資訊和創新的新經濟體系,鼓勵高科技産業和更靈活的商業模式的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以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産力和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支撐,必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然而,我國各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均不同,産業發展方向也不同。從我國主要經濟圈和城市群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資訊産業佔重要比重;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第一大經濟區,是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率先躋身世界級城市群的地區,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生物工程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居全國領先地位;京津冀作為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城市群,科技力量雄厚,但地區傳統的重化礦冶工業與水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日漸突出,目前,正全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區域經濟發展新平臺,建立“多贏”的區域協調和合作新機制。因此,各地必須因地制宜,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在培育和激發産業發展、區域發展動能上多下功夫,形成有地方特色和發展潛力的新質生産力。當前我國各地發展存在差異,在實踐高品質發展時要根據本地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主要風險來判斷,而不能“一刀切”“齊步走。”一方面,要與本地優勢産業相結合,促進優勢産業嫁接、分立、提質、升級,推進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産業新生態,促進價值鏈向科技、服務、品牌等延伸,從而不斷催生新質生産力。

另一方面,在處理好新興産業、未來産業與傳統産業的關係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可與本地科研條件相結合,充分利用大科學裝置、國家和省市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完善科技創新政策,圍繞智慧製造以及相關交叉前沿領域,開展戰略前沿技術、核心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究,為區域産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培育發展提供創新源頭。

讓新質生産力發展領先型城市能夠繼續穩定地向前發展,同時要讓其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傳播並影響到發展相對落後的城市。以東北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為例,牢牢扭住新質生産力這個“牛鼻子”,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實現東北區域經濟發展“換道超車”,引入數據、算力等新生産要素,加快數字化、智慧化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培育一批新業態和新産業,最終形成新動能、産生新增量,形成創新驅動主導的生産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新質生産力是一道新時代的全新命題,也是新征程上一道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考題,需要不斷思考和領悟,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