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年:烏克蘭的未來,美國從不考慮

2024-02-27 07: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楊震 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展開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烏衝突已進入第三年。期間,世界發生了很多變化,而這場尚未結束的軍事行動仍在影響全球。

俄烏衝突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首先是軍事領域。在軍事技術方面,以人工智慧為主幹與核心的無人裝備在戰爭舞臺上大放異彩,其不僅在地面戰場讓主戰坦克等機械化戰爭時代的主角損失慘重,在海戰場上也多次上演“老鼠咬死大象”的劇目。此外,在戰法理念上,俄軍“營戰鬥群”的編制遭到徹底否定,而雙方對於彈藥,尤其是大口徑炮彈的巨大需求,則改變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一些國家的軍工生産體制。

其次是地緣政治經濟領域。在地緣政治方面,北約與俄羅斯的矛盾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雙方的對抗強度甚至不亞於冷戰期間,冷戰後的歐洲秩序已經被永久而深刻地改變——這大概是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最大改變之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長期以來,俄羅斯向德法等歐洲工業強國出口廉價能源並換取外匯。而德法等國利用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在國際産業鏈中佔據有利地位,德國的汽車産業、精細化工、電子電器工業機械設備製造業以及法國的航空航太、民用核能、高鐵等産業得益於此。而在美國極力鼓動的這場衝突中,德法等國棄用俄羅斯油氣資源,俄羅斯與歐洲工業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幾乎被徹底切斷,廣義的歐洲經濟一體化遭受嚴重打擊。歐洲工業國由於失去了廉價能源,其工業品競爭力下降,並有可能在即將到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被中美甩開更大差距,從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下降。

更讓歐盟雪上加霜的是紅海危機爆發——世界上最主要的集裝箱航線就是亞歐航線,集裝箱班輪從貨物生産地亞洲各個港口出發,途徑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阿拉伯海進入紅海後,經過蘇伊士運河,再經過地中海抵達歐洲北部港口。襲擊導致紅海停航,這會導致亞歐航線的航行時間變長,一般從亞洲港口到歐洲港口需要航行30-50天,如果紅海-曼德海峽無法通行,所有原經紅海-蘇伊士運河的船舶繞行非洲好望角,將會增加7-14天左右的船舶航行時間。

國際航運公會譴責胡塞武裝襲擊,稱其“威脅到無辜海員的生命和商船的安全”。該機構指出,將歐亞之間的航運從紅海轉移到途經南非好望角將增加成本並導致延誤。諮詢公司標普全球估計,一旦繞行將使荷蘭鹿特丹和新加坡之間的距離增加40%。歐盟作為世界經濟重要一極的前景不容樂觀。

從當前局勢看,烏克蘭處於極端不利的情況。烏軍自從赫爾松反攻之後便陷入了被動。新一輪巴以衝突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擔心西方國家放棄烏克蘭,不顧戰場客觀態勢,強行發動反攻。俄軍居然詭異地“放任”烏軍渡過第聶伯河——須知渡河作戰難度極大,擊敵半渡乃是兵家常識,俄軍此舉不同尋常。烏軍渡河後建立灘頭陣地確實鼓舞了士氣,然而,之後的情況卻向著對俄軍更有利的方向發展,烏軍在渡河成功之後遭遇一系列失敗,被迫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苦熬,俄羅斯將戰事長期化的目標基本達成。幾乎在前線的每一個焦點地區,反俄陣營的期望都沒有取得預期結果,烏軍已陷入泥潭,付出巨大的傷亡卻只奪回了一小塊領土。

澤連斯基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説:“我們希望更快取得戰果。但不幸的是,我們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這已是既成事實”。西方國家對烏克蘭取得戰爭勝利已經失去了信心,本著讓俄羅斯“多放血”的心態,還是向烏克蘭提供F-16戰鬥機。不過,指望這種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輕型單發戰鬥機,從俄羅斯空天軍手上奪取制空權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利用其對地攻擊能力給俄羅斯境內的目標多造成一些毀傷還是可以做到的,接下來俄軍的防空作戰壓力可能會增加,尤其是在空中預警機數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

展望未來,俄烏衝突可能的發展趨勢如下:

首先,地緣政治溢出效果持續。當前,各地緣政治熱點地區大多爆發了程度不同的衝突。特別是中東地區的新一輪巴以衝突和由此引發的紅海危機。俄烏衝突對新一輪巴以衝突産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隨著戰事的推進,美俄矛盾進一步激化。兩場大的衝突已讓美國分身乏術,更何況其仍有擴大化的可能。烏克蘭危機的地緣政治溢出效果將會持續。

其次,烏克蘭可能會加大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襲擊力度。隨著烏克蘭頹勢漸顯以及美國在中東的困境加劇,為了泄憤,也為了給國內支援這場戰爭的利益集團一個交代,更為了讓俄羅斯“放血”,美國有可能慫恿烏克蘭加大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襲擊力度——不僅提供遠端精確打擊武器,還會提供戰場態勢情報。俄羅斯的防空部隊將有可能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最後,戰局對美國大選的影響將會成為美俄博弈的焦點。在俄烏衝突打成持久戰之後,美俄雙方博弈的焦點有可能會集中在美國大選上。

展望未來,起碼到2024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之前,俄烏戰場的隆隆炮聲不會停止。戰爭終將結束,而那個軍力曾經位居世界第三,工業實力在歐洲名列前茅的“歐洲糧倉”烏克蘭,將失去工業基礎設施和勞動力、農業生産條件(卡霍夫卡大壩被炸毀意味著烏克蘭的良田可能退化成草場)和幾乎所有的軍隊。烏克蘭將面臨怎樣的未來?美國從不考慮這一點。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