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歐洲抗議浪潮負面效應外溢,堅持開放合作才是明智之舉

2024-02-18 08:4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吳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自去年底以來,歐洲農民抗議聲浪愈演愈烈,垃圾傾倒、圍堵政府機構或地標性建築、封鎖城市交通要道等各種形式的抗議示威活動,在德國、法國、比利時、波蘭、羅馬尼亞、荷蘭等約15個歐洲國家接連上演。

抗議群體的不滿情緒首先源於2022年的烏克蘭危機。黑海糧食外運受阻、大量烏克蘭農産品涌入歐洲市場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諸多歐洲農戶生産經營舉步維艱。其次,歐盟計劃與拉丁美洲南方共同市場簽署自貿協定,進一步加劇了歐洲農民對於廉價農産品傾銷本地市場的焦慮心態。最後,歐盟為實現綠色轉型以及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大力推動歐洲綠色協定,但抗議群體普遍認為歐盟高標準、嚴要求“先行一步”的做法變相推高了歐洲農産品成本價格,導致其國際競爭力受損。

不僅如此,蔓延歐洲多地的抗議活動或將進一步加劇極端政黨對歐洲傳統中間力量的衝擊。近年來,在一系列危機與動蕩的衝擊下,反移民、反難民、反全球化等思潮在歐洲甚囂塵上,助推民粹勢力逐步壯大。

研究報告顯示,自2019年以來,民粹政黨在歐洲的支援率呈顯著上升態勢,在波蘭、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甚至已實現長期執政,在法國、義大利、瑞典、西班牙、荷蘭等歐洲主要大國的支援率同樣明顯上升,以執政黨或反對黨形式成為影響各國政府決策的重要力量。

就連向來以“穩健保守”而著稱的德國,極右翼民粹的選擇黨也在不斷突破大眾的認知。今年一月的民調顯示,選擇黨已成為僅次於聯盟黨的德國第二大黨,在圖林根、薩克森、勃蘭登堡等東部三州的支援率更是超過30%,位列第一。逾半數民眾甚至認為,在今年下半年的地方選舉中或將出現選擇黨聯合執政的情況。

今年6月,歐盟機構將進行“脫歐”後的首次換屆選舉,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以及歐盟委員會等歐盟三大機構均將迎來“新的掌門人”。在民眾反傳統、反建制,尤其是厭戰、反戰等不滿情緒持續走強的大背景下,極右民粹政黨或將成為此次歐盟換屆大選的最大贏家,深度嵌入歐洲政治版圖,進一步固化歐洲政治碎片化態勢,並干擾歐洲政治決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為此,米歇爾甚至不得不放棄個人仕途考量,放棄提前卸任、參與歐洲議會議員競選的計劃,堅守歐洲理事會主席一職。

此外,當前歐洲各地此起彼伏的抗議浪潮,無疑也是近年來其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民眾獲得感下降的外在表現。在能源危機、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緊縮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歐洲持續陷入內部消費下降、外部需求不振的窘境。歐盟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歐元區GDP僅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實現環比0.1%的正增長,第三季度環比萎縮0.1%,第四季度環比零增長。雖然避免了技術性衰退的出現,但歐洲經濟顯然尚未擺脫頹勢。不久前,歐洲央行進一步下調了歐元區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將本年度GDP增長預期由原先的0.9%調整為0.6%,將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由此前的1.5%下調至1.3%。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這一“歐洲經濟火車頭”復蘇乏力的問題尤為突出,甚至再度引發關於“歐洲病夫”的討論。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德國經濟持續陷入萎縮或停滯,僅在去年第三季度實現了環比0.1%的正增長。俄歐能源合作陷入停滯,德國能源危機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顯現,化工、金屬等能源密集型産業受到強烈衝擊。2023年,德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萎縮0.3%,是歐盟主要大國中唯一負增長的國家。相較于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前,五年時間內,德國經濟僅實現了0.7%的增長。德國經濟研究所公佈的分析報告指出,今年德國經濟將持續受到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通貨膨脹高企等不利因素的負面影響,或連續第二年陷入萎縮,GDP增長預期為-0.5%,遠低於此前十年1.2%的GDP平均增速。

在歐洲政治格局發生顯著變化、經濟復蘇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歐洲對外政策亦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首當其衝的即是烏克蘭危機。儘管歐洲仍在堅守對烏克蘭“需要多久就多久”的援助承諾,但美國毫無疑問仍是對烏援助的主力軍。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惡化升級以來,美方陸續批准逾1100億美元的對烏援助,而德國作為歐盟第一大援烏力量,援助金額實際上僅為280億歐元,與美方存在明顯差距。烏克蘭危機延宕,歐洲民眾“援烏抗俄”應激情緒逐步回歸理性,加之美國暫緩對烏援助的決策,歐洲援烏的意願和能力究竟還能支撐多久,存在很大變數。

最後,歐洲所謂以“去風險”為主基調的對華戰略調整也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中,中歐發展理念相近,均面臨數字與綠色轉型的發展難題,並在維護多邊主義、開放經濟等領域存在廣泛共識。且中歐作為世界兩大文明、兩大市場和兩大力量,有責任、有義務且有能力為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注入更多積極穩定因素。在此背景下,歐方一味炒作陣營對抗、集團對立、鼓吹對華“去風險”,是否真的是明智之舉?

中歐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也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更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中歐雙方還是需要學會做加法,堅持夥伴定位、堅持對話合作,過度關注和放大分歧,未免因噎廢食、故步自封。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