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哈馬斯二號人物遇襲身亡,將給中東局勢帶來哪些變數?

2024-01-04 14:54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徐立凡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綜合黎巴嫩國家通訊社、半島電視臺、路透社等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月2日晚,以色列空襲了位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辦公室,哈馬斯政治局副主席薩利赫·阿魯裏、兩名卡桑旅指揮官等7人死亡。

 1月3日,在加沙地帶南部城市拉法,人們查看以軍空襲後的建築廢墟。新華社發(哈立德·奧馬爾攝)

截至目前,本輪巴以衝突已導致至少2.16萬人死亡,絕大多數為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約60名哈馬斯高級成員。但薩利赫·阿魯裏被殺事件尤顯特殊。

阿魯裏是哈馬斯的二號人物,被以色列視為哈馬斯“大腦”,他參與創立卡桑旅,主導創建在約旦河西岸(法塔赫所在地)的哈馬斯分支,同時,他還是哈馬斯與黎巴嫩真主黨、伊朗革命衛隊之間進行協調的關鍵人物。阿魯裏遇襲身亡,也是近18年以來,以色列首次在其他國家暗殺敵對組織高層。上一次以色列空襲黎巴嫩首都,還要追溯到2006年黎巴嫩戰爭期間,當時以軍空襲了貝魯特南部郊區,以追殺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納斯魯拉,此舉使主要集中在加沙地帶、黎以邊境的巴以戰火延伸到黎巴嫩腹地。

阿魯裏遇襲身亡,已在中東地區引發震動。這一事件是否會成為巴以衝突的拐點,又將給中東局勢帶來哪些變數?

阿魯裏遇襲身亡或致巴勒斯坦社會總動員的反效果

有跡象表明,以色列擊殺阿魯裏並沒有起到威懾作用,相反,有可能産生讓巴勒斯坦內部暫拋分歧、進行社會動員的反效果。阿魯裏遇襲身亡後,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表示,就像之前其他哈馬斯成員遭遇暗殺一樣,“阿魯裏遇襲不會影響哈馬斯行動的進展和升級”。

更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發表聲明稱,將舉行全國哀悼和全面罷工,並在“各條戰線上”採取行動。眾所週知,巴勒斯坦內部各政治派別分歧嚴重,2007年,兩大組織哈馬斯與法塔赫還曾因爭奪加沙地帶交火。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法塔赫與哈馬斯的行動步調也不盡一致。

在阿魯裏遭襲前,法塔赫與哈馬斯已有意向展開對話,並已準備參加埃及主導的“巴勒斯坦民族對話”。阿魯裏遇襲身亡事件,有可能加快兩大組織的和解進程,同時進一步強化哈馬斯原本持有的強硬立場,削弱法塔赫原本相對溫和的處置態度。此種情況,將增強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居住區也陷入動蕩的可能性。

衝突外溢不僅限于中東地區

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沙烏地阿拉伯暫停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的進程,伊合組織、阿盟多次對以色列發出強烈譴責,南美的玻利維亞、智利和哥倫比亞也採取了斷交、召回駐以色列大使等行動。

國際社會的這些反應,已經預示本輪巴以衝突外溢的可能性。而去年底,葉門胡塞武裝為策應哈馬斯的行動對紅海商船展開襲擊,則真切地表明,本輪巴以衝突的外溢效應不只局限在外交領域,也對全球供應鏈形成衝擊。紅海動蕩已使抵達亞丁灣的集裝箱船總噸位驟降八成以上,紅海-蘇伊士航線幾近關閉。

鋻於軍事實力懸殊,在阿魯裏遇襲身亡後,哈馬斯對於以軍的報復未必升級,但在地緣政治層面、全球供應鏈層面,動蕩烈度勢必有增無減。阿魯裏遇襲身亡後,黎巴嫩總理米卡提呼籲國際社會“制止以色列的侵略行徑”,黎外交部在事件發生當日即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正式投訴。伊朗外交部則表示,阿魯裏被殺再次證明,猶太複國主義者的“稻草”根基建立在暗殺和犯罪之上。伊朗、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控制區均在“什葉派之弧”內,多年來,在地緣政治上形成了深度的共生關係。阿魯裏事件,很可能刺激出更多策應哈馬斯的行動。而沙烏地阿拉伯等遜尼派國家與以色列實現和解的機會,也將更加渺茫。

以色列和美國都面臨嚴峻的“能力測試”

對以色列而言,儘管成功擊殺阿魯裏是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取得的最大“成果”,但為此付出的政治代價也很大。

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前,內塔尼亞胡政府就因極力推行削弱最高法院權力的司法改革,在國內遭遇強大阻力。由數十位以色列軍隊、情報部門前高級官員組成的“將軍抗議”行動就是典型事件。

而在此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加沙地帶固然被打得殘破不堪,以色列經濟也同樣如此。

以色列陶布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顯示,衝突爆發後,以色列約20%的勞動力從就業市場流失,約90萬以色列人因參軍等原因離職。其中,對於以色列經濟至關重要的高科技領域,也有約10%至15%的從業人員入伍。由於禁止巴勒斯坦勞工入境,以色列建築業和農業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以色列小型企業組織聯合會預測,衝突將導致約3萬家中小企業倒閉。

新年剛過,以色列國防軍宣佈調整其在加沙地帶的部署,從加沙地帶撤出五個旅共數千名士兵。這不僅因為加沙北部戰爭強度下降,也是為了補充國內勞動力。

基於同樣原因,以色列現在更強調精確打擊,而不再強調推土機式的全面進攻。但是,面對藏兵於民的哈馬斯,以及在黎巴嫩、葉門的宿敵,以軍能精確打擊、一次次跨國空襲嗎?顯然,內塔尼亞胡的戰爭內閣面臨新的“能力測試”。

拜登政府同樣面臨“能力測試”。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一度向中東地區增派了兩個航母戰鬥群。但美國向來自傲的所謂“雙航母”威懾,既沒有威懾住哈馬斯,也沒有威懾住胡塞武裝。紅海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希望39個國家參與其主導的“紅海艦隊”,但只有10個國家參加。新年剛過,美國宣佈原部署在中東地區的福特級航母即將撤離。顯然,在本輪巴以衝突中,美國已無法展現過去的“仲裁權”。

事實上,空襲暗殺、航母威懾,在巴以、阿以衝突中不是第一次出現了。五次中東戰爭和黎巴嫩戰爭的歷史已反覆説明,這類手段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加深仇恨。中國多次強調,重振“兩國方案”政治前景,才能實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國家和平共處,阿拉伯和猶太兩大民族共同發展。這一主張得到國際社會許多國家的認可。舍此道路,無論採取什麼樣激烈手段,都不會有贏家。

編審:蔣新宇 唐華 張艷玲

【責任編輯:蔣新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