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發揚“楓橋經驗”,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

2023-12-27 08:4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沈夏珠 江西師範大學新時代強軍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上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幹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批示“要各地仿傚,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明確要求不斷創新“楓橋經驗”。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

經過不斷發展,“楓橋經驗”形成了“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新經驗,這一經驗是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應用於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對於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持續推進社會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群眾。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鮮明品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立場,是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活動的一條紅線。人民群眾盼望穩定、安全、有序、和諧的社會環境,希望在社會生活中享受公平、正義,希望自己的人權、産權以及其他法定權利能夠得到充分保障,這就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楓橋經驗”是人民群眾的創造,也是楓橋鎮歷屆黨委和政府堅持群眾路線、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實踐經驗,只有黨委、政府領導幹部始終做到心中有民,把人民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才能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為人民群眾創造一方和美天地。

堅持社會治理依靠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一切精神財富得以産生的最終源泉都根植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也是社會治理的決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對社會的冷暖感受最直接、最敏感、最真切,最能發現身邊的矛盾和問題,對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根源和狀況理解最全面,對於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智慧和經驗最充足,廣大黨員幹部一定要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拜人民為師,依靠民力、汲取民智,解決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和現實問題。“楓橋經驗”的突出特點,就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解決自己的矛盾和問題,以自治的方式達到善治的效果。

堅持社會治理成果由人民群眾共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社會治理領域,要關注民情、順應民意,人民群眾贊成什麼、期盼什麼,就要堅持和推動什麼;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就要防範和糾正什麼,要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千方百計增進人民福祉。社會治理效果到底怎麼樣,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他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他們的意見是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們工作的長短優劣。“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不斷創新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夠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普惠利益,為人民群眾的生産發展和生活富裕構建安寧的社會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用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大幅度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新征程上,要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方法,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小矛盾小問題防範在基層、發現在基層、化解在基層,實現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續寫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編審:唐華 蔣新宇 張艷玲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