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青年毛澤東的社會調查實踐與新時代價值

2023-12-19 13:25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也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毛澤東同志作為中國共産黨人善於開展調查研究的典範,早在青年時期就開始為了探求救國救民,圍繞中國國情開展了廣泛的社會調查,這些成果也成為他領導廣大群眾開展中國革命建設的重要基礎。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實踐和方法,作為中國共産黨精神財富中極具特色的瑰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方法

從學生時代開始,毛澤東就喜讀“無字之書”,注重從實踐中學習,經常深入實踐開展調查。觀察、訪問、座談(開調查會)、表格調查等,都是青年毛澤東在社會調查中的常用方法。

觀察。觀察就是用眼看、用感官去體驗,是調查者深入實地了解被研究對象,獲得初步感性認識的過程。青年毛澤東經常深入農村、工廠,了解農民的生産生活情況、察看工人的勞動狀況,從中思考社會問題。在水口山鉛鋅礦調查時,毛澤東在派人分頭了解情況的同時自己則裝扮成先生走家串戶,近距離觀察鉛鋅礦工人的生活,才有了對工人的高強度勞動和所處惡劣工作環境的深入了解。

訪問。青年毛澤東喜歡與各行各業的人接觸,面對面地交流交談。1917年,他在長沙求學期間,就利用暑假和好友蕭子升以遊學的方式遊歷了湖南五縣。他們不僅訪問勸學所所長,還與農民、學者、方丈、衙役等進行面對面的訪談,通過廣泛接觸各類群體,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道理和知識。1926年,毛澤東與佃農張連初深度訪談,對他一家的收入與開支進行了全面梳理和詳盡記錄,最後寫成的報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收支明細精確到厘,很多關於農民生活的點點滴滴詳盡記錄,甚至達到了“比農民更了解農民”的程度。

座談。座談就是開調查會,即與多個被調查者圍繞一個主題,放開思路進行交流和討論。開調查會是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中常採用的方法,其顯著特徵是進行平等的討論。他指出,作研究不只是“人自為戰”,更需要“共同的討論”,倡導要開調查會作討論式的調查。關於如何開會,他總結了很多經驗:如“開調查會人每次不必多”,調查者要邀請有經驗的人參與座談,涉及各個層面,其他無關人員不必到場,“必須口問手寫”“展開討論”等。

表格調查。青年毛澤東所用的表格調查,類似今天的問卷調查,是一種根據調查目的製作表格,請調查對象填寫,之後回收表格繼而作統計分析的方法。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以下簡稱“第一師範”)讀書期間,學校規定學生應在寒暑假回鄉作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了解本縣教育和鄉土情況、本校畢業生工作情況,因此會在放假時給回鄉學生印製各類表格,等學生返校時交學友會評定優劣,再交學校事務室審閱。從1916年起,毛澤東每個寒暑假都做這項工作,並成為校內的榜樣示範。後來,這也成為他作社會調查的一種常用方式。比如,在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期間,他經常把學員當作調查對象,向他們發放調查表格。這種方法一方面能教會學員如何更高效地開展調查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得到量化的數據資料,“以鐵的事實來解答我們現在許多問題”。

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特性

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實踐、方法以及對社會調查的論述,是在他觀察中國社會、接觸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體現了人民性、實踐性、本土性、自覺性的有機統一。

人民性是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堅定立場。青年毛澤東正是通過社會調查,了解人民、服務人民,從而喚起民眾走上革命道路的。到農村去進行社會調查,是青年毛澤東向人民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進入“第一師範”後,他常利用課餘時間到附近的工農群眾中進行訪問。1917年暑假,毛澤東和蕭子升一起通過遊學的方式作調查,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和貧苦農民拉家常,或者一起勞動。土生土長的農民語言、溫和謙虛的態度、幫助農民的行為,很快讓他取得了農民的信賴。農民們紛紛打開長期壓抑著的心扉,傾吐苦水、訴説願望,進一步增加了毛澤東對勞動人民生活的關切。

實踐性是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鮮明特徵。青年毛澤東主張讀書要結合社會實際,“行”是“知”的來源,學習是為了服務現實社會,而不只停留在空談。學生時代,毛澤東在每個寒暑假都會按照學校規定做好社會調查,遊學和實地考察成為他了解社會的主要方式。社會調查所得的材料成為他日後在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中推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抓手。毛澤東在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帶領學員到廣東曲江、海陸豐等地,指導他們從階級關係、農民負擔、宗教社團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調查,蒐集了歌謠諺語等大量資料。在講課中,他也常常採用調查得來的實地材料,講授調查得來的實際工作方法,使學員聽後就能按要求操作運用。

本土性是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厚實基礎。青年毛澤東的社會調查方法生長于中國本土。他説,“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1912年,投筆從戎的毛澤東對孫中山與袁世凱議和大為失望,選擇退伍繼續探求中國革命的道路。那時,出洋做工和留學成為中國知識青年的嚮往和選擇,新民學會的許多同志在毛澤東的動員和組織下赴法國進行勤工儉學,但毛澤東自己決定“暫不出國去,暫時在國內研究各種學問的綱要”,因為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對中國本土問題的研究。毛澤東不錯過了解中國社會的任何機會,在農村漫遊中了解了社會各個階層,包括縣太爺、翰林、方丈等社會上層,店舖老闆、富裕農民、衙門捕快、文書師爺等社會中層,還有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等社會下層。後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他開始考察工人、農民運動,前往實地仔細地觀察和分析中國社會狀況和百姓生産生活。這些在社會調查中寫下的大量的筆記、日記和報告等,都是從中國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反映中國社會眾生相的鮮活文字。

自覺性是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內在驅動。青年毛澤東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不知疲倦、艱苦踐行讀書與調研的典範。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期間特立獨行,提出了不少異乎常人的口號,其中最響亮的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他深刻意識到,知識的增長只有建立在強健的體魄上,才能造就擔當大任之人。他通過社會調查自我加壓、鍛鍊膽識,有意識地提升自己在艱苦環境中生存和發展能力。在調查中,他感到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團結友人共同奮鬥,而新民學會就是他在調查過程中籌備組建的探索救國救民方法的社團。毛澤東與新民學會的同志相互激勵、共同調研,為之後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新時代價值

青年毛澤東在社會調查中所探索的理論方法、所展現的精神情懷、所留下的經驗成果,在新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為推進理論創新發展提供了深刻啟迪。青年時代的社會調查研究經歷使毛澤東在早期就擁有了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維,獲得了關於中國社會的豐富認識,進而為建黨時期推進理論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推進理論創新是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內的空想”。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我國地大物博,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不均衡,在社會轉型中各群體的利益需求差距較大。只有通過深入的社會調查,才能得出切合實際的認識、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進入新時代,新的挑戰、新的問題不斷涌現。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社會調查和系統分析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在此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

為促進當下調查研究提供了科學指南。守正與創新是我們對待革命前輩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正確方法。青年毛澤東不僅進行了大量社會調查,而且善於總結經驗,探索和開創了認識中國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統計學、系統論、資訊論等方法逐漸滲透到社會研究領域,現代社會調查方法出現了多方面的創新,但傳統方法仍然是調查研究的根本。他以實地調查為主的方法,有助於深入剖析社會問題。新時代,要繼承和發揚好這種深入群眾開展實地調查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借鑒西方調查統計方法,並使之更好服務於中國發展。

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了鮮活示範。一是在社會調查中堅定理想信念。青年毛澤東通過社會調查樹立人生理想,付出艱苦努力,才逐步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青年一代在新時代要自覺擔負時代重任,像青年毛澤東一樣在調查研究中培育人民情懷、體察時代特徵,在社會實踐中培養人民至上、關注民生的理念。二是在社會調查中強化社會責任。當代青年應以青年毛澤東為榜樣,不怕艱苦、勇於實踐,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通過在社會調查大舞台中的歷練,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不斷地加強自我修煉。三是在社會調查中提升協調溝通能力。社會調查是提高協調溝通能力、保持積極陽光心態的重要途徑。青年毛澤東在歷次社會調查中始終以開放心態和平等姿態與人溝通,每次社會調查都能收穫頗豐。他利用社會調查鍛鍊膽識、增強人際溝通能力的經歷,對於當代青年融入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提高社會交往的能力、結交良師益友具有重要啟示。

為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生動載體。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之路蘊含著老一輩革命家加強政治歷練、思想淬煉、作風磨煉的成功經驗,是紅色資源的“富礦”。要把保護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的相關資源,作為保存革命歷史文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任務。在保護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之路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立寓教于遊、研學結合的新平臺。一是建設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史實陳列館,讓革命傳統直抵人心,讓紅色精神潤物無聲。二是推進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資源與紅色教育培訓的融合。利用多媒體,開發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系列教育課程。構建重走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之路紅色教育網紅打卡點,將這些打卡點串聯成線。三是推進青年毛澤東社會調查線路的保護性開發。開闢和打造青年毛澤東學生時代的遊學調查之路、建黨前後的農村調查之路、建黨前後的工礦調查之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之路、決策上井岡山的調查之路等旅遊精品線路,使廣大遊客感受青年毛澤東當年“身無分文,胸懷天下”“指點江山,風華正茂”“追尋真理,身體力行”的真實經歷,以他和其他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動人事跡洗滌心靈,激發在新征程上團結奮鬥的滿腔熱忱。

(作者分別係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湘潭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助教)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