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趙隆:中東為何成俄“外交突圍”關鍵選項

2023-12-08 08:50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剛剛完成對阿聯酋和沙特“旋風式”工作訪問的俄羅斯總統普京,7日又在莫斯科接待了來訪的伊朗總統萊希。從俄領導人密集的外交日程可以看出,在烏克蘭危機持續延宕和巴以衝突複雜演變的背景下,俄羅斯正主動加大對中東議程的關注和介入,嘗試將其作為“外交突圍”的關鍵選項。具體來看,俄羅斯的中東“外交攻勢”具有多重目標。

首先是釋放政治信號。2022年烏克蘭危機驟然加劇以來,在外交上全面孤立俄羅斯,通過拒絕出席、中途離場等方式在多邊場合限制俄羅斯參與,成為美歐展現政治立場的重要手段。今年3月,國際刑事法院以涉嫌戰爭罪對普京發出逮捕令,進一步壓縮了俄外交活動空間。受此影響,去年2月24日以來,普京僅對9個國家完成12次出訪,而在此前,僅2019年普京就完成23次出訪。能否儘快恢複元首外交的頻次和範圍,成為俄對外展示戰略自信、打破西方孤立和重返國際舞臺的重要指標。

普京此訪的時間節點和對象選擇,表明俄羅斯正在試探性地加大“外交突圍”力度。首站阿聯酋正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普京在西方國家領導人剛剛離開之際到訪,可以製造與其“時空交集”的政治意涵。結合不久前俄外長拉伕羅夫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首次參加歐安組織成員國外長會議、與歐洲多國代表同臺亮相的舉動,可以看到俄希望利用外交層面的突破,展示應對烏克蘭危機長期化的自信。

其次是穩固經濟命脈。今年以來,美歐對俄羅斯能源從單方“禁購”走向多方“限價”和“禁運”,一度導致全球能源價格回歸衝突爆發前的水準,俄通過能源溢價實現經濟“自我造血”的能力也遭受重大打擊。就在上周,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確認多個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産油國明年第一季度將繼續自願減産,但國際原油價格仍因減産力度不足並缺乏約束機制持續走弱。因此,如何利用“歐佩克+”機制與中東主要産油大國找到利益契合點,通過聯合減産穩住石油價格,成為俄羅斯應對制裁的首要目標之一,而沙特也是減産措施能否持續的關鍵。另一方面,2022年俄羅斯與阿聯酋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68%,阿聯酋對俄非石油領域的投資同比增長103%。進一步強化阿聯酋作為俄最大中東貿易國和投資夥伴地位,自然成為普京謀劃中東外交的重要內容。

普京近日批准2024年俄聯邦預算計劃,基於高油價的假設將總收入目標設定為391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22%。其中,防務和安全開支將佔總預算的40%左右。在此背景下,俄希望通過元首外交與沙特在自願減産問題上保持步伐一致,推動“歐佩克+”機制針對油價下行進一步採取集體行動,並深化與阿聯酋的投資和技術合作,通過穩固能源收入和外資這兩大經濟命脈維持在戰場上的比較優勢。

再次是尋求戰略對衝。巴以問題貫穿普京的中東之行,也是俄伊元首會晤的重點議題。實際上,俄羅斯在巴以衝突升級之初就多次呼籲各方遵守基於聯合國決議的“兩國方案”,普京也表示有意從中斡旋,但並未得到直接回應。這次與中東主要國家領導人進行面對面接觸,不但有助於協調立場和利益訴求,還可強化俄羅斯作為中東政治和安全議程的主要“外部參與者”地位。更重要的是,阿聯酋和沙特均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以斡旋巴以衝突為契機強化與兩國的互動,可以展現俄對相關國家的特殊影響力,將此作為牽制美國中東議程的重要抓手。增加對中東議題的介入程度,也可成為俄羅斯對美戰略博弈的“第二戰線”,擴大美在援烏問題上的資源配置分流並實現戰略對衝。

最後是推動重心轉向。俄精英界普遍認為,即便俄烏雙方能夠實現停火或恢復談判,為此輪烏克蘭危機畫上休止符,西方國家的對俄制裁仍然不會完全取消,對俄遏制圍堵的路線也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俄羅斯在地緣戰略上的再次“向東轉”需要提速。但從實踐來看,這種戰略轉向在最初“由西向東”的基礎上,現在又將“東轉南向”作為主要目標,特別是顯著增強與包括中東國家在內的“全球南方”的利益聯繫。根據3月31日出臺的新版《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構想》,伊斯蘭世界在俄外交優先排序中的重要性顯著提高,被置於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歐洲、美國和其他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之前。也就是説,加強對中東議程的謀劃,完全符合俄羅斯戰略佈局和外交重心調整的大方向。另外,俄羅斯即將在2024年擔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普京開展此輪中東“外交攻勢”的三個對象國均為金磚的新成員。如何通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穩固俄羅斯的國際地位,進行與自身利益訴求密切相關的議程設置,拓展金磚合作的吸引力等,同樣具有戰略性意義。

總體而言,中東議程正在成為俄羅斯突破外交孤立局面、增強應對制裁的經濟韌性、對衝西方戰略壓力的關鍵一環。但面對巴以衝突背後複雜的利益糾葛,全球能源版圖的結構性轉變,以及西方國家的共識性“反俄”、體系化“孤俄”和集團化“遏俄”舉措,俄羅斯真正實現“外交突圍”仍然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