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傳習錄】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2023-12-08 08:4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許小委 惠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12月3日上午,首屆“良渚論壇”在良渚遺址隆重開幕。作為中國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文明對話的重要盛會,“良渚論壇”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是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並且強調“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明交流互鑒思想。

文明交流互鑒理論在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有重要地位。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中包括文化自信論、文化領導權論、新的文化使命論、“兩個結合”論、“七個著力”論等等。這些共同構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內容。其中,文明交流互鑒理論具有高度重要性。首先,文化自信、文化領導權都是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建立起來;其次,“兩個結合”是對文明交流互鑒的規律總結;再次,“七個著力”之一就是要求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最後尤為重要的是,文明交流互鑒是實現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途徑。

文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人類文明是一個五光十色、異彩紛呈的百花園。“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因其多樣異質乃有交流之必要,有交流才能互為鏡像而交相借鑒,有相互鏡鑒補短取長,方有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文明交流互鑒不是相互鬥爭,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相互成就與共存共榮。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償若人類文明只餘下某種單一的色調和模式,那麼人類世界將變得灰暗蒼白。唯有通過交流互鑒才能實現不同文明的和諧共生和整個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沒有文明交流互鑒,則既無促成文明創造與更新的“他山之石”,也無推動文明匯通融合的“共同場域”,更無增進文明繁榮生機的“基本機制”。一句話,文明交流互鑒乃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正途。

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是堅持文化主體性。在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過程中,如果不能堅持文化主體性,缺乏強大堅定的文化自信,結果只能是在不同文化的激蕩浪潮中迷失自我、背離自我。因此,堅持文化主體性就構成文明交流互鑒的必要前提。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必須帶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我主張上路。“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沒有文化自信,文明交流互鑒就淪為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沒有文化自我主張,就變成隨波逐流、應聲附合。因此,文明交流互鑒要求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以中國實踐證明中國理論,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用中國話語闡述中國主張。如此才能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守住自我並取得建設性的成果。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作為一種嶄新的現代化模式,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産物。就其內容構成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是人類文明發展和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成果。

文明交流互鑒古已有之,伴隨科技進步而於今為甚。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化主體性,堅持“兩個結合”,守住根脈魂脈,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通過更深更廣的對話協作,促成不同文明的共生共榮,以更積極的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編審:高霈寧 唐華 張艷玲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