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劉中民:解決巴以衝突,中國是行動派

2023-12-01 10:27

來源:環球時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11月29日,在聯合國安理會本月輪值主席國中國倡議下,安理會舉行巴以問題高級別會議,會議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主持;11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佈《中國關於解決巴以衝突的立場文件》(下文簡稱“立場文件”)。在巴以雙方處於臨時停火協議執行期間的關鍵當口,這一系列持續努力不僅體現了中國為實現中東和平知難而進的責任擔當,也必將為巴以衝突重回政治解決軌道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中方發佈的“立場文件”,提出推動全面停火止戰、切實保護平民、確保人道救援、加大外交斡旋、落實“兩國方案”等各方面建議。這份“立場文件”既著眼于當前巴以衝突的急迫性問題,又著眼于未來政治解決巴以衝突的根本原則,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道義價值。

首先,推動全面停火止戰、切實保護平民、確保人道救援,是儘快結束暴力衝突、避免人道主義災難擴大的根本出路。自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加沙巴勒斯坦民眾已經付出超過1.5萬人的巨大生命代價,近200萬加沙民眾流離失所,包括社區、醫院、學校在內的加沙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加沙地帶陷入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衝突爆發後,中方不斷在多個場合以多種方式呼籲立即停火止戰,防止衝突擴大,保障人道主義救援通道安全暢通。實踐表明,以色列一個多月的軍事行動並未實現解救人質的目的,相反正是通過談判達成暫時停火才實現了人質交換。因此,“對話談判是拯救生命的最佳選項,是化解矛盾的根本之道”。

其次,加大外交斡旋、尋求政治解決是未來徹底解決巴以衝突的必由之路。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因某些國家的阻撓,令聯合國安理會斡旋巴以衝突的多個決議案遭到否決。中國在“立場文件”中特別強調安理會要發揮斡旋調解作用,要重視地區國家和區域組織作用,支援聯合國秘書長和秘書處斡旋努力,為推動危機降溫共同發揮建設性作用。

近年來,巴以衝突迴圈爆發且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在於“兩國方案”遭到忽視或背離,進而使中東和平進程偏離了正確的方向。中國的立場文件強調,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恢復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權利,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此外,中國還特別強調建立更權威的巴以問題國際機制的重要性。

再次,當前中國為解決巴以衝突付出的努力,是長期以來中國對巴勒斯坦政策的延續。面對巴勒斯坦問題面臨被邊緣化的嚴峻形勢,中國提出了一系列維護和支援巴勒斯坦民族權利的政策主張,併為促進巴以問題的政治解決進行了持續努力。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始終強調巴勒斯坦是“中東和平的根源性問題”,主張通過“兩國方案”政治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並通過雙邊、多邊機制進行積極倡導和推動,同時還多次為巴勒斯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供經濟援助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必須看到,中國倡議舉行的巴以問題高級別會議和中方提出的“立場文件”,得到了參會的20多個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原因主要在兩大方面。

第一,停火止戰不僅符合巴以雙方的利益,也是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共同要求。

新一輪衝突爆發後,巴以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衝突已延續近兩個月,不僅無法使以色列和哈馬斯雙方達到既定目標,相反彼此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哈馬斯在衝突中遭到重創,同時使巴民眾付出沉重代價;以色列既無法通過戰爭實現解救人質、消滅哈馬斯的目標,還遭遇了國內的經濟損失慘重、政治危機的不斷加劇。由此可見,停火止戰並通過談判解決矛盾分歧,符合巴以雙方的利益,這也是雙方達成並不斷延長臨時停火協議的內在動因。

此外,實現巴以停火止戰已成為中東地區國家的共同訴求,這在11月11日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峰會的決議中得到了具體體現。

伴隨以色列不斷擴大軍事行動並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傷亡,以及巴以衝突讓西方社會的政治撕裂加劇,西方國家如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要求停火止戰的呼聲不斷高漲。

第二,從長遠來看,以“兩國方案”為基礎政治解決巴以問題無疑是一個艱難的長期過程。

中國的“立場文件”強調安理會要推動重啟“兩國方案”,在聯合國主導和組織下,儘快召開更大規模、更具權威、更有實效的國際和平會議,制定落實“兩國方案”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巴勒斯坦問題全面、公正、持久解決。關於加沙未來的任何安排都必須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意願和自主選擇,不能強加於人。這既是對巴以衝突歷史教訓的總結,也強調了巴以問題重回聯合國軌道、建立權威國際機制、堅持“兩國方案”的重要性所在。

在嚴峻挑戰面前,巴以雙方都需要吸取歷史的沉痛教訓,真正訴諸有利於雙方和平安全的理性、包容和妥協;國際社會特別是世界大國、聯合國安理會須凝聚共識,回歸“兩國方案”。只有如此,巴勒斯坦問題才有望得到解決,但這無疑將是一個十分漫長、艱難的過程。(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