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中國力促G20重新聚焦發展議題,彰顯大國擔當

2023-11-27 08:5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卓振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非洲與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二十國集團(G20)在9月召開新德里峰會後,不到兩個半月再次舉行領導人視頻峰會。這在G20歷史上尚屬首次,凸顯G20成員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深切關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兩度參加會議,均強調了發展合作的重要性和團結合作的必要性,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正能量。李強指出,要繼續堅持發展優先,把發展合作置於突出位置,反對把發展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在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人類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日益加重。在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輪番衝擊下,大多數國家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其中,“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問題更加嚴峻。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30多年來首次在全球範圍內連續兩年下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如期實現,面臨複雜而巨大的不確定性。全球發展已經到了“決定性時刻”。

G20成員都是世界和地區大國,涵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理應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程中發揮關鍵角色。然而,一向以全球經濟治理為核心關切的G20領導人峰會卻一度誤入歧途。一方面,近年峰會的大量時間被耗費在應對此起彼伏的局部和區域熱點問題上,發展議題被邊緣化;另一方面,全球發展問題不斷受制于霸權國家零和博弈、陣營對立的思維方式。G20所關注的新冠疫情、債務、貿易與投資、糧食供應、能源等議題,日趨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壓縮了各方務實合作的空間。南非外長潘多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較富裕的夥伴們的注意力和資源已經用偏了”。

對G20而言,這種情勢無疑將阻礙其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更大貢獻,削弱其促進全球經濟治理的功能。2023年10月,聯合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佈的一份報告憂心地指出,雖然 G20 承諾採取行動並“盡一切努力克服”這些挑戰,但G20成員缺乏足夠的雄心和努力挺身而出。這增加了“做得太少或太晚”以及潛在危機未來爆發的風險,最終導致可持續發展目標落空。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G20成員中少有地堅持發展的“第一要務”地位,積極致力於“拯救可持續發展目標”。一方面,中國自身的發展,便是對全球發展的重大貢獻。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接續奮鬥,中國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另一方面,中國主動與世界共用發展機遇。中國所發起並實踐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與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促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加快落實。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10年來,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文件,推動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標準規則的“軟聯通”、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2021年以來,全球發展倡議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又一公共産品,聚焦綠色發展、新型工業化、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合作,兩年來,該倡議已經吸引70多個國家參與。這些實踐有力地推動國際社會對發展問題的再聚焦、對《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再提振以及對國際發展合作格局的再塑造。

應該看到,在多重危機疊加的背景下,推動發展問題重回國際議程中心位置,需要更多大國的擔當作為與發揮表率作用,盡可能擴大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網。因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促進南北國家相向而行。對西方兩大最主要的經濟體,中國視中美關係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也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歐關係。中國在發展問題領域積極尋求“壓艙石”,確保“鉤不脫”“鏈不斷”,以實現穩定、健康、可持續的對美、對歐關係。

二是提升南南合作的韌性。中國始終堅定“南方國家”的本色,堅持發展優先、行動導向和創新驅動,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為推動全球治理更趨公正合理而集智匯力。

三是支援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深諳“開放則興、封閉則亡”的歷史規律,以高水準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行動,不斷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今年10月,中國成功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共建“一帶一路”推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凜冬雖苦寒,春朝猶可期。今年,全球經濟治理取得一些積極進展。其中,非洲聯盟成功加入G20,離不開中國的首倡,也離不開美歐的支援。只要南北國家攜手努力,人類社會必將取得更多豐碩成果。

編審:唐華 高霈寧 張艷玲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