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
【光明論壇】
作者:黃勃(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北京ESG研究院院長)
在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強調金融領域要更加聚焦于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關鍵戰略引領,彰顯了中國金融領域邁向更高水準發展的決心。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實體經濟是社會再生産的過程,以有形的、剛性物質為載體,維繫著整個經濟社會的運轉。金融的産生則源自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實體經濟正常運作和持續發展的“血液”和“潤滑劑”。在現代化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二者密切相依、共生共榮。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就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不斷改革、調整和優化金融供給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品質的金融服務。
發揮好金融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和價值的經濟部門,金融則是進行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保證金融不偏離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軌道,就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金融資源更多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金融需求,時刻確保把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落在實處,為小微企業、農村地區、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要領域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援,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掉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部門不斷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業立業之本,金融産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通過金融調控,能夠實現存量資本在不同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再次優化配置,為存量資本優化配置提供有效途徑,不斷推動政府政策引導作用與市場激勵力量的有效融合,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從而增強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水準,提高社會資本配置質效。
加強金融結構的優化改革,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有利於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領域風險,為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創造條件、提供支援。近年來,我國將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作為重點,不斷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援服務體系。一方面,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重心,持續改善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領域金融服務,著力克服期限錯配與資本結構、資源投向錯位等問題。通過金融市場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品質、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週期和逆週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以現代化貨幣管理體系促進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通過不斷完善金融支援創新體系,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促進金融資源向現實生産力的不斷轉化。
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思維,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疏通堵點。當前,我國金融體系整體穩健,金融機構整體健康,金融市場平穩運作。要想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就應當更好發揮金融機構的仲介作用,充分明確對金融機構的定位,積極支援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找準金融服務重點,擴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滿足國家整體戰略發展和人民福祉的需要。同時,還應當警惕脫離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傾斜的趨勢,杜絕投機套利行為的氾濫,進一步強化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和風險防控,堅持針對性降低債務水準、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確保金融服務的穩健可持續發展,保障人民經濟利益不受損害。此外,還應充分抓住資訊化發展機遇,加大對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轉型的投入,推動場景創新、拓寬行業邊界、優化服務內容,深度激活金融業發展新動能,為推動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品質發展階段。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環節,在促進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協調國內與國際資源、中央與地方關係、政府與市場力量等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來,應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斷提升金融高品質服務能力,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質效,形成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合力。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