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智丨中國經濟回暖跡象漸顯,智庫報告建議出臺政策要充分考慮市場預期
中國網9月19日訊(記者 蔣新宇)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介紹2023年8月份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此前一、二季度的數據表明經濟復蘇壓力仍存,而8月份數據直接影響三季度經濟基本面,關係到四季度經濟走勢乃至全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完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于9月17日舉辦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邀請數位知名專家聚焦8月份數據,分析中國宏觀經濟走向。
會議首先發佈了CMF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多指標顯示中國宏觀經濟的回暖跡象。包括物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工業增加值、製造業PMI、進口數量指數、社融規模等指標均實現邊際回暖,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社融規模同比增量達3.12萬億。
報告強調,雖然經濟回暖跡象漸顯,但仍需注意六方面問題。一是,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偏弱,固定資産投資同比3.2%的增長主要動力來自第二産業,民間投資意願不強,第三産業投資增速較緩,房地産投資持續下滑,區域不平衡等情況仍存。二是,房地産市場出清功能尚未完全形成,1-8月份房地産市場商品銷售下降幅度較大,房地産開發自籌資金下降達23%,自籌資金的下降表明房地産企業難以通過住房銷售獲得融資,市場出清功能尚未完全形成。三是,工業利潤降幅雖收窄,但仍處於負增長區間。四是,高新技術行業投資增速處於高位,但增速有所放緩,1-4月份,高新技術行業投資同比增長14.7%,而8月份降為11.3%。五是,匯率承壓,但總體保持平穩,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負面溢出效應可能還會出現。六是,股市表現與經濟回暖之間不匹配,8月,以1號收盤價和31號收盤價計算,上證指數跌了5%,深成指下跌6.5%,科創板下跌5.5%。
報告建議,首先,出臺政策要充分考慮市場預期,政策只有超過市場預期才能促成預期改善;第二,要繼續穩定消費和消費預期;第三,應明確鼓勵房地産開發企業降價銷售,通過市場出清實現財務資金回籠;第四,密切關注汽車生産和銷售情況以及能源價格上漲對企業成本造成的衝擊;第五,高度重視跨國公司的産業遷移,穩外資、穩外貿是中長期戰略。最後,對資本市場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實現“科技—産業—金融”之間的良性迴圈,活躍資本市場,提振信心。
專家研討環節,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峰指出,全球公認的經濟增長引擎是中國,當中國的增長出現變化的時候,全球都不會有好的起色。同時,全球經濟包括金融的基本盤是以美國為中心,美國經濟、金融波動傳遞出的外溢影響較大。所以,看中國經濟形勢,首先要看以美國為主的週邊經濟形勢。美國二季度數據顯示其經濟軟著陸的概率大大提升,美財長耶倫也多次強調,美國軟著陸概率大大提升,這對全球特別是對中國非常重要,不僅關乎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還關乎中美經貿——儘管在過去一段時間受到了衝擊。何海峰表示,根據WTO、IMF相關數據,受疫情影響,近年乃至明年全球貿易或將繼續下行。加之逆全球化帶來的訂單轉移、産業轉移,對中國的衝擊都需引起重視,全球貿易、全球經濟和投資存在普遍聯繫,中國身在其中。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繆延亮分析了資本市場表現和今年總體經濟回暖不匹配的原因。他指出,不匹配的原因來自預期,而預期體現在風險溢價上。當前中國滬深300指數風險溢價在6.5%—7%,而美國標普500風險溢價處於1%歷史低位。一般情況下,兩國股權風險溢價同步運動,但2023年以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劈叉”——我國風險溢價在高位,美國風險溢價在低位。繆延亮認為,居民行為、企業行為、投資下滑導致風險溢價高位,預期偏悲觀的原因是疫情的疤痕效應和中長期結構性因素,並且疫情的疤痕效應疊加了中長期結構性拐點,人口拐點、房價拐點、逆全球化以及居民信心、收入預期下降和疫情同時發生。
本次分析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