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理響中國】人民至上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指向

2023-08-23 10: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前進道路上,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切實推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彰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特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西方政黨的顯著特性。

第一,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發展中堅持人民至上的思想,體現在馬克思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論述之中,具有重要的科學內涵與現實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揭示,“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一論斷清楚地表明瞭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人民立場。在收入分配方面,馬克思認為,在新的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生産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整個社會最終走向生産力高度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氣勃勃的人民創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並保持政權。可見,在發展過程中堅持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與本質要求。

第二,人民至上是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的本質要求。馬克思曾批判,“資本主義生産的直接目的不是生産商品,而是生産剩餘價值或利潤(在其發展的形式上);不是産品,而是剩餘産品”,“工人本身就像他們在資本主義生産中表現的那樣,只是生産資料,而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産的目的”。與之相對應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産資料”,“通過社會生産,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可見,社會主義的生産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我國社會主義生産應當以解決新的主要矛盾為目的,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人民至上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其中,共用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旨在使人民群眾都擁有社會發展成果的享有權,集中體現了在發展中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思想。在共用發展理念下,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下,堅持人民至上,充分重視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國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只有在發展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將共用理念落實到位,紮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人民至上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首先,堅持人民至上是實現經濟、科技乃至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的動力之源。實踐證明,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激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活力;只有充分意識到人民作為歷史創造者的偉大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性,才能真正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其次,堅持人民至上是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目標準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優渥均衡的科教資源、高雅適宜的文化環境、公平有效的人才培育路徑以及豐富多樣的文體生活,恰恰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最後,堅持人民至上是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必然路徑。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體現“人民性”的基本特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在發展中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問題、新現象,始終將人民群眾放在首位,注重在發展中堅持人民至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其中,發展為了人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立場,發展依靠人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方式,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三者共同構成了在發展中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路徑。

一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初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在發展為了人民的根本立場指引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始終將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是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的實踐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援,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這些重要論述無不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完善産權保護制度,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在改革中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營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

三是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更加自覺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一方面,我國的共同富裕強調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即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兼顧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旨在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此價值取向下,我國唯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産力,同時注重維護好人民共用發展成果的制度保障,依託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使全體人民平等享有發展的收益權。

(作者係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教授;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審核:李建軍

責任編輯:張天悅

網路編輯:宗悅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