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023-08-04 09: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4日 09 版)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新征程上,要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編 者

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人民觀察)

崔友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並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們要深刻理解這一本質要求,堅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紮實邁進。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包含生産力和生産關係兩個方面的特徵。“富裕”體現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水準,表現為社會財富數量多;“共同”體現社會生産關係的性質,反映財富分配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本質要求。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奮鬥目標。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闡明:“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根據他們的構想,共産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用、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生産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政黨,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産主義遠大理想而不懈奮鬥,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共同富裕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關於小康、和諧、大同社會的思想。比如,《詩經》中的詩句“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中國先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禮記·禮運》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狀態,管仲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説明瞭物質基礎與文明進步的關係;《左傳》中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強調勤勞奮鬥的重要性;等等。我們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小康、和諧、大同的思想,始終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進現代化建設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些西方國家雖然實現了現代化,但卻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出現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這樣的現代化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違背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我們黨領導人民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並超越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努力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逐步實現整體富裕、普遍富裕,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

共同富裕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從理想走向現實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懈努力,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造福人民為根本目的,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推動共同富裕從理想走向現實。

推動共同富裕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我國發展富強的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江澤民同志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徵,絕不能動搖。”胡錦濤同志指出:“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對共同富裕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係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等等。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指明瞭前進方向。

推動共同富裕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進入新時代,我們踏上了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我們黨堅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握髮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中國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高品質發展是首要任務,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是本質要求”。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高品質發展中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堅持共用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同時,持續提升百姓幸福感、社會融入度、工作滿意度等,從多維度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就無從談起。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是高品質發展。只有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當前,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範風險,推動經濟運作持續好轉、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社會預期持續改善、風險隱患持續化解。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保障作用。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不僅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而且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的關係,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於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有利於促進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提高精準性。發揮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導、支援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完善有助於推動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推動共同富裕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決策部署,特別是關於“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要求,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準,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不吊高胃口、不空頭許諾。

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難點和重點。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新的致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産業化,盤活農村資産,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全面推進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觀察者説)

趙一紅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這為我們在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指明瞭前進方向。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毛澤東同志早在1934年就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在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同時,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從“注重量”向“追求質”轉變。適應這些新變化,我們黨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要實現全體人民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激發全社會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才能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發展要求和發展條件都呈現新特徵。高品質發展既是一個發展階段,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品質發展,離不開高素質勞動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調動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為高品質發展夯實重要基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社會和諧安定的內在要求。當前,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産階層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氾濫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産、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努力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社會和諧安定打下堅實基礎。

新征程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辯證統一的。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目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提出過高目標。要多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多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

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兜牢民生底線。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依然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兜牢民生底線,進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強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工作思路,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和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援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終點,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沒有終點,需要與時俱進、持續改進。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推動形成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的社會風尚。完善促進機會公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機制,暢通社會向上流動通道,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每個人都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多措並舉增加居民收入

方福前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就要不斷增加居民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準差距逐步縮小。”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多措並舉增加居民收入,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我國富民思想源遠流長,古代典籍中關於裕民、惠民、富民的論述不絕如縷。比如,《尚書》中記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周禮》中寫道“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等等。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保有對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出臺實施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措施,推動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收入結構不斷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2012—2022年,全國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6510元提高到36883元,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6.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同時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城鄉、區域、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還比較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還不夠高。在新征程上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礎性的工作是多措並舉增加居民收入。

增加居民收入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不斷提升居民收入水準,能夠讓更優質商品、更高水準服務、更豐富精神文化産品不斷走進千家萬戶,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加居民收入有利於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消費是最終需求,對經濟具有持久拉動力。提高居民收入水準能夠為釋放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創造重要條件,為推動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重要動力,對於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增加居民收入有利於激發全體人民主人翁精神。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水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係,不斷完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局面,能夠充分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薄力量。增加居民收入,需要不斷完善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體系,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當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提高居民收入水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努力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具體來説,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並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發展教育和職業培訓,提升個人發展能力。發展教育和職業培訓,有利於提升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水準,從而提高就業品質和收入水準;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著力減輕困難家庭教育負擔,提高低收入群眾子女受教育水準,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教育等問題,不斷提升每個人的發展能力,增強致富本領。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業農村自主發展能力。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堅持統分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下鄉,推進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不斷拓寬農産品流通渠道、擴大農産品需求、穩定農産品收益率,夯實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著力加強薄弱環節,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斷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水準。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唐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