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美國以“去風險化”為名,行對華“脫鉤”“斷鏈”之實

2023-07-17 08:43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馬雪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近期,美國政府頻繁使用“去風險”的論調。但美國力推的“去風險化”概念,將中國與“風險”劃等號。美國推行的“去風險化”舉措,實則將小院擴大,高墻壘高。

第一,“去風險化”看似比“脫鉤”積極,實則蘊含巨大不確定性,給深度交融的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風險。“去風險化”一詞本身極為模糊,既可理解為消除風險,也可理解為降低風險。美國發出一個模糊的信號,不同的理解會導致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和經營主體,以不同方式解讀和運用“去風險化”,可能導致部分國家仍會推出類似“脫鉤”的政策,各國企業為避免被美國制裁而自我“脫鉤”,造成更廣泛、更混亂的局面,衝擊全球經濟。因此,美國此舉可能不僅不能控制“脫鉤”的速度和範圍,還可能導致盲目“脫鉤”。

第二,“去風險化”看似比“脫鉤”溫和,實則將“風險”含義擴大化,加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混亂。首先,美國圍繞所謂“國家安全”劃定“風險”。美國總統拜登在G7峰會上接受“去風險化”,並稱“保護對我們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先進技術”。“國家安全”是個寬泛而模糊的概念,這不僅包括美國製造業的大量部門和出口産品,還涉及民用為主的研究和通信工具。

其次,美國將人權問題也納入“去風險化”。美國政府稱“有關與美國保護人權的外交政策利益相悖的活動”為重大風險。最後,美國還將“損害美國工人利益”視為風險。G7峰會關注經濟韌性和經濟安全所面臨的風險,要使供應鏈多樣化,減少對華供應鏈依賴。拜登支援“去風險化”政策,卻擴大了這一經濟風險清單。泛化風險,制定政策很可能變成近乎“脫鉤”。

第三,“去風險化”看似比“脫鉤”理性,實則將“風險”與中國劃上等號,推動建立排華小圈子。從美國各種聲明中看,“去風險化”意味著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防止具有安全影響的技術擴展到中國,嚴格審查和限制對華投資。當前世界真正的風險應是流行病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金融部門功能失調給全球帶來的風險。真正的“去風險”應是考慮通過國際協作,解決市場失靈,而不是簡單地將矛頭指向中國。通過“去風險化”,美國擴大了與盟友、貿易夥伴間的所謂共識。美國將風險與中國劃上等號,讓部分國家從認為與中國交往存在諸多機遇,轉向認同美國對中國威脅認知,進而推行“去中國化”的小圈子。

美國專注于“去風險化”的核心是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本身包含著嚴重的風險,如增加關稅,設立出口壁壘,減弱國際競爭力和威脅到國內競爭力。美國也無法做到將“去風險化”嚴格限制在少數幾個戰略領域,也無法控制影響更大範圍的經濟互動。美國政府正在醞釀對華限制投資措施,旨在保護美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清潔能源生産和生物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表明美國將“小院高墻”搞得小院更大,高墻更高。

美國“去風險化”會抑制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科技合作,同時也會阻礙行業創新和生産力提高。這也會導致各國採取不同的技術標準、迫使一些國家採取互不相容的成套技術,損害互操作性,影響經濟效率和安全。此外,美國投資排華供應鏈,將供應鏈更多集中到地緣政治立場一致的國家,實際將世界分裂為相互競爭的區域集團,嚴重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

編審:郭素萍 高霈寧 張艷玲


【責任編輯:高霈寧】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