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北約觸角伸向亞太,只會讓亞太更不太平

2023-07-14 08:49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陳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7月11—12日,北約峰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首腦應邀與會。這是繼去年馬德里峰會之後,四國領導人第二次參加北約峰會,儼然成為北約與亞太四國互動的新常態。北約在整頓軍備、全力對抗俄羅斯之際,仍然持續推進在亞太的佈局,這預示著北約不會甘於蝸居在西半球,而將著眼于推動新一波“北約全球化”,成為美西方融通大西洋與太平洋軍事安全體系的大平臺。

北約持續佈局亞太

近年來,北約在亞太地區滲透、佈線、下棋的動作愈發頻密。

一是著力拉抬重點夥伴。自2020年起,北約正式邀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四國參加外長會,建立起“北大西洋理事會+4”的機制,隨後提升至邀請四國領導人參加北約峰會。在馬德里峰會期間,北約特意非正式地將日、韓、澳、新(西蘭)稱為“印太夥伴國”,以彰顯其特殊地位。在此次維爾紐斯峰會上,北約更是殫精竭慮,針對四國推出了所謂“量身打造的夥伴關係計劃”,進一步拓展細化合作領域,以此強化雙方關係。

二是嵌入定制“話術模版”。自2019年北約在倫敦峰會聲明中首次提及中國以來,圍繞中國的角色定位,北約追隨美國策劃了一整套負面性、攻擊性的話語體系。以“歐亞安全關聯論”支撐北約東進亞太的合法性;以“惡意操控經濟論”解構中歐投資經貿往來、抹黑“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以“中國軍力擴張論”渲染所謂的中國安全威脅;以“中俄相輔相成論”污衊中國顛覆國際秩序,從而把中國崛起定義為北約成員國“利益、安全和價值觀的挑戰”、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系統性挑戰”。除廣泛採用日美等國“發明”的“印太”概念外,北約在提及中國時亦開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為特指,實則包藏切割中華文化的禍心。

三是積極促推歐洲武裝入亞洲。2022年,北約馬德里峰會通過的新版《戰略概念》,點名要維護包括“航行自由”在內的國際秩序。此次維爾紐斯峰會首度將歐盟與“印太夥伴國”攢在一起開會,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稱,北約、歐盟與“印太”國家要針對中國和俄羅斯開展更加緊密合作。在如此思維的指導下,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紛紛加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頻繁參加該地區的聯演聯訓。荷蘭、捷克及立陶宛等國家也跟風發佈“印太戰略”,在南海、臺海等問題上指手畫腳。歐盟發佈的“印太戰略”甚至稱,要加強成員國海軍駐巡“印太”。

東進亞太實非明智之舉

北約東進亞太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多方利益同頻共振的結果。首先是美國力推。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是“唯一有能力與意願給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帶來實質性挑戰的競爭者”,因此,生拉硬拽將北約的戰略雷達覆蓋中國,以協調東西兩線,壯大陣營聲勢,北約的對華描述基本上對美亦步亦趨,在措辭上亦高度重合。

其次是日本攛掇。日本將入夥北約視為“拉美制華、引歐入亞”的重要戰略契機,不斷推出新的地緣概念、戰略研判和實質舉措,與北約發表《聯合聲明》,自詡為北約“天然的合作夥伴”,設想定期參與北約最高政治決策機構“北大西洋理事會”的會議,甚至提出在東京設立北約首個駐亞洲聯絡辦公室。

再次是烏克蘭危機刺激。烏克蘭危機讓歐洲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目前僅憑自身的力量無法維護歐洲的安全,必須依賴美國提供的軍事保護和經濟補給。為了拉住美國,歐洲需要體現價值、提供回報,而通過北約在所謂“印太”地區為美國提供戰略支援、道義支撐便成了最經濟實惠的選擇。

但是,北約東進亞太可能得不償失。一方面,北約冒然東來可能造成新的安全危機和政治旋渦。北約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組織,卻是最容易引發安全問題的不穩定因素。從西巴爾幹半島到利比亞再到阿富汗,北約留下了斑斑劣跡。北約介入亞太,只會讓亞太更不太平。

另一方面,北約強行東進可能激化內部矛盾,造成分裂。烏克蘭危機目前仍陷僵局,北約國家此時賭俄羅斯輸、預言俄羅斯崩潰都為時過早。歐洲國家對東進亞太意見不一,多數成員國不願過度陷入千里之外的地緣爭端。北約駐東京聯絡辦公室即因法國的強烈反對而推遲。如果美國與日本在北約東進亞太的問題上一意孤行,恐將引起歐洲成員國的抗議反彈,削弱北約內部凝聚力。

編審:郭素萍 高霈寧 張艷玲

【責任編輯:唐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