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觀點中國>

秉承“四個堅持”,構建更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2023-05-21 09:25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陳菊霞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5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中亞峰會上指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要做到“堅持守望相助、堅持共同發展、堅持普遍安全、堅持世代友好”的“四個堅持”,共建守望相助、團結互信、合作共贏、相互成就、遠離衝突、永沐和平、相知相親、同心同德的共同體。這為未來開啟中國—中亞關係新的“黃金三十年”明確了定位和合作方向,對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中亞國家堅持守望相助,深化戰略互信,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提升雙邊關係新定位,建設守望相助、團結互信的共同體,是築牢中國—中亞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政治保障。“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中國和中亞五國關係一直積極、穩健向前發展,在31年中完成了從睦鄰友好到戰略合作夥伴,再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跨越式發展。

此次峰會明確提出加強中哈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升中吉關係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定位中烏是可靠的全天候戰略夥伴,深化中塔、中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促使中國—中亞關係再創歷史新高,進一步推動中國—中亞國家戰略互信邁上新臺階,為雙方互利合作增添了新動力,開啟中國—中亞關係新的“黃金三十年”。這得益於中國與中亞國家交往中各方恪守互不干涉內政的底線,根植于各方對彼此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尊重,成長于各方對彼此核心利益的關切,持久于各方對彼此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的支援。

中國—中亞國家堅持共同發展,共用發展機遇,堅持公平發展觀、正確義利觀,建設合作共贏、相互成就的共同體,是築牢中國—中亞國家共同體的物質基礎。“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在中國—中亞攜手共同發展的31載歷程中,共用發展機遇,兼顧彼此合理髮展關切,踐行以義為先、義利相兼、義重於利、合作共贏的理念,將本國的發展願景、發展實踐融入地區、國際發展大勢之中,形成內外聯動的發展效應,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實現其對發展規模效益的追求。

此次峰會,中國—中亞國家共簽署100余份各領域合作協議,孵化多個促進多領域發展合作的長效機制。這得益於中國與中亞國家找準破解發展問題根源的關鍵——發展,堅持發展優先,攜手同行共同發展之道,把經濟的互補性轉化為發展的互助力,釋放疊加與乘數效應,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共同體的先行區和典型區。

中國—中亞國家堅持普遍安全,秉承新安全觀,摒棄地緣政治競爭之沉疴,破解地區安全困境,建設遠離衝突、永沐和平的共同體,是築牢中國—中亞國家共同體的安全支撐。自中亞各國獨立以來,某些西方國家通過炒作人權、種族等議題,推行“顏色革命”,擠壓中亞國家的外交空間,干涉中亞國家內政,進行針對第三方的地緣政治博弈與競爭,追求自身地緣政治利益,使中亞及周邊國家深受其苦。

在此次峰會上,六國元首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內政、堅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搞雙重標準,加強反干涉、防範“顏色革命”領域合作。這得益於中國—中亞國家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立足於“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促發展”的方針,以雙方的共同安全需要為出發點,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共同構建團結合作、共克時艱、安危與共的安全共同體。

中國—中亞國家堅持世代友好,深化文明互鑒,深根民意基礎,建設相知相親、同心同德的共同體,是築牢中國—中亞國家共同體的民心基石。“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作為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國—中亞國家歷來都在強調不同文明共生、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基礎上,築牢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好兄弟世代友好關係的人文和民心基礎。

在此次峰會中,中國—中亞國家著眼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深化人文合作相向而行,就互設文化中心、辦好魯班工坊、設立孔子學院、加強民間特別是青年學生往來、建立友好省州市等達成開創性共識,開拓了新聞媒體、教育和學術機構、友好協會、藝術團體、青年間友好交流、考古等領域的合作空間,打造新型人文合作機制與平臺。這得益於中國—中亞國家弘揚人民世代友好精神,始終尊重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夯實中國—中亞國家友好關係的民意基礎,構築互學互鑒、民心相通的人文共同體。

(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宇馨)

【責任編輯:吳佳潼】
返回頂部